在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中医理论体系中,肠梗阻的发生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与“气滞”“血瘀”“食积”“湿阻”等病理因素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中医遵循人体为有机整体的理念,各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肠道作为六腑之一,以通降为其正常生理特性,其正常生理功能的维系依赖于气机的顺畅运行。当人体受到外邪侵袭、饮食失宜、情志失调等因素的干扰时,极有可能引发肠道气机阻滞。
例如,长期情志抑郁可导致肝气郁结,使肝的疏泄功能出现紊乱,进而对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肠道的传导功能产生影响,导致食物残渣无法正常下行。又如,过度食用生冷油腻食物、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食积于肠道,阻碍气机的流通,从而引发腹痛、腹胀、便秘等肠梗阻的典型临床症状。中医对肠梗阻的认识,并非局限于肠道局部的病变,而是从整体观念出发,探寻疾病发生的根源,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全面且深入的理论依据。
中医治疗肠梗阻的妙方
1. 草药疗法
中医针对肠梗阻的草药疗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其目标是调节肠道功能、促进蠕动,缓解梗阻症状。常用草药有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等。大黄是“峻下之剂”,泻下能力强,能疏通肠道、缓解便秘,在大承气汤中为君药。芒硝可软坚散结,软化干结粪便以利排出。厚朴与枳实能行气宽中、减轻腹胀,厚朴可振奋脾胃之气、推动气机,枳实擅长破气消积、消除肠道积滞。这些草药合理配伍,协同发挥显著治疗效果,助肠道恢复正常功能。
2.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治疗肠梗阻的有效手段,有独特治疗价值。刺激足三里、天枢、中脘等特定穴位,可调节肠道功能、促进蠕动,缓解肠梗阻症状。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是重要保健穴,能调节脾胃、促进消化吸收与肠道蠕动。天枢穴在腹部,是大肠募穴,与肠道功能联系紧密,针刺可调节肠道气血、促进内容物排出。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是胃募穴,能和胃健脾、通降腑气。临床中,针灸常与草药疗法联用,二者协同增强肠梗阻治疗效果。
3.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中医传统疗法的关键部分,在肠梗阻治疗上有独特优势。它可直接作用于腹部,用专业手法推动肠道蠕动,缓解肠梗阻症状。医者双手置于患者腹部开启与肠道的交互,按摩时综合运用揉、按、推、拿等手法,确保力度精准。揉法促进腹部血液循环,为肠道输送营养和氧气;按法刺激腹部穴位经络,调节肠道功能;推法沿肠道走向推动物质下行,疏通“拥堵”;拿法使腹部肌肉松弛,缓解肠道痉挛。协同运用这些手法,利于食物残渣下行,让肠道恢复通畅。
4. 饮食调养
中医治疗肠梗阻时,饮食调养很重要,能保障肠道健康。建议患者食用易消化、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菠菜含维生素与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推动肠道蠕动;芹菜含木质素与纤维素,有通便功效。香蕉富含钾元素与膳食纤维,可调节肠道渗透压、促进水分吸收;苹果含果胶,能吸附水分与毒素、促进肠道蠕动。同时,患者要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难消化的食物。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会加重肠道负担;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会刺激肠道黏膜;难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制品易引发积食与腹胀。此外,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有助于软化大便、促进肠道畅通,水可使粪便顺利通行。
注意事项
尽管中医在肠梗阻治疗领域具备独特优势,但患者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时,仍需关注以下要点:
- 在应用任何草药或疗法之前,需咨询专业中医师,以保障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与适宜性。专业中医师会依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如年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开展细致的辨证论治。他们宛如经验丰富的领航者,能够为患者规划出最为适配的治疗路径,规避因盲目用药引发不良后果。
- 针对严重的肠梗阻,特别是完全性肠梗阻,应即刻寻求西医治疗,可能需进行手术干预。完全性肠梗阻犹如肠道内的“严重交通拥堵”,肠道完全梗阻,此时若不及时实施有效的治疗举措,可能会引发肠道坏死、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西医的手术治疗能够迅速解除肠道梗阻,恢复肠道通畅,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 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及家属需留意患者的腹痛、腹胀症状是否有所缓解,排便、排气是否恢复正常等。一旦察觉病情出现变化,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新的情况调整治疗手段,确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结语
中医治疗肠梗阻的方法多样,强调从整体上调理身体,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它就像一位温柔的修复师,通过草药、针灸、推拿按摩和饮食调养等多种手段,从内而外地调整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让肠道重新恢复生机与活力。然而,中医治疗并非万能,对于急性或严重的肠梗阻,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是必不可少的。西医就像一位果断的勇士,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因此,患者在治疗肠梗阻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就像两支精锐的部队联合作战,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马桩 新郑华信民生医院解放路院区 普外科一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