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突发刀割样腹痛,高度怀疑消化道穿孔时,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抢救战。此类急症多由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恶化或外伤导致胃壁/肠壁破裂引起,消化液漏入腹腔会迅速引发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衰竭。以下是科学规范的应急处置流程:
一、立即识别危险信号
典型症状包括:①突发剧烈如刀绞般的上腹部疼痛,可迅速扩散至全腹;②腹肌紧张呈“板状腹”(按压时像木板般僵硬);③伴随恶心呕吐、发热、心跳加快及血压下降;④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肩部放射痛(因膈肌受刺激)。若出现这些表现,需立刻启动急救程序,切勿拖延。
二、现场初步处理原则
绝对禁食禁水:任何摄入都会加重腹腔污染,即使少量饮水也可能致命。
体位调整:让患者取半卧位(头高脚低位),利用重力使渗出液局限在盆腔,减少毒素全身吸收。避免平躺导致膈肌上抬影响呼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松开领口腰带,清除口腔异物,防止呕吐物误吸引发窒息。若意识模糊,需侧卧并将头部偏向一侧。
禁用止痛药/泻药:吗啡类药物会掩盖病情进展,阿司匹林等抗凝剂可能加剧出血,必须严格禁止自行用药。
三、紧急转运与途中监护
拨打120时明确告知“疑似消化道穿孔”,争取绿色通道优先救治。在等待救护车期间:
用干净毛巾覆盖腹部保暖,但勿热敷(高温扩张血管加重出血);
监测生命体征:每5分钟检查一次脉搏、呼吸频率和意识状态;
记录疼痛变化特点(如是否向腰部蔓延),为医生提供诊断线索。
转运途中持续观察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休克前兆,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
四、医院内的关键救治步骤
1.快速确诊阶段
通过立位腹部X光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特征性新月征),CT扫描能精准定位穿孔部位及范围。实验室检查重点包括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血淀粉酶(排除胰腺炎)、电解质紊乱评估。
2.术前准备黄金期
医护团队会同步完成三项核心工作:①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补液扩容纠正休克;②留置胃管持续减压,减少胃肠内容物外漏;③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腹腔脓肿形成。对于高龄或有基础疾病者,还需完善心肺功能评估以耐受手术。
3.手术治疗决策
绝大多数病例需急诊剖腹探查术:
单纯修补术适用于穿孔直径<0.5cm的小缺损;
胃大部切除术针对反复溃疡出血或癌变风险高的复杂病例;
腹腔镜微创技术可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实现创伤更小的修复。术中会彻底冲洗腹腔并放置引流管,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至少72小时。
五、术后康复管理要点
渐进式饮食恢复:从清流质→半流质→软食过渡,首日仅可饮少量温水,逐步添加米汤、藕粉等易消化食物,严格避免粗纤维及产气类食品(如牛奶、豆制品)。
早期活动干预:术后6小时协助翻身拍背,24小时内下床走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同时促进肠蠕动恢复。
并发症预警监测:重点关注体温>38.5℃持续不退(提示残余脓肿)、引流液浑浊带粪臭味(吻合口瘘征兆)、突发胸痛伴呼吸困难(膈下积脓刺激膈神经)。
六、预防复发的长期策略
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关键措施,可通过碳13呼气试验筛查并完成四联疗法。戒烟限酒、避免非甾体抗炎药长期使用、规律作息减少精神压力,均能有效降低溃疡复发率。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史阳性者),建议每年进行胃镜复查。
消化道穿孔的救治成功率与就诊时间呈正相关,从症状发作到手术干预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将上升约10%。因此,公众普及“刀割样腹痛+板状腹”的典型表现认知,建立“立即就医、禁食制动、专业转运”的应急反应链至关重要。
(郭震强 渑池县洪阳镇卫生院 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