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穿孔是消化系统的急危重症之一,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若未能及时诊治,可能引发致命后果。从胃到肠道,任何一段消化道的破损穿孔,都如同身体内的“定时炸弹”。了解其致命风险和防范要点,对每个人的健康都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消化道穿孔?
消化道穿孔是指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等部位的管壁因各种原因发生全层破裂,导致消化液、食物等内容物溢出到腹腔。正常情况下,消化道壁完整,能够维持食物的消化与传输,一旦穿孔发生,消化道内的胃酸、胆汁、食物残渣等具有腐蚀性的物质会流入腹腔,引发严重的化学性腹膜炎和细菌感染。
二、消化道穿孔的致命风险
(一)弥漫性腹膜炎与感染性休克
消化道穿孔后,胃酸、胆汁等强刺激性消化液迅速进入腹腔,刺激腹膜引发剧烈腹痛,数小时内即可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随着肠道内细菌(如大肠杆菌、厌氧菌)大量涌入腹腔,感染进一步加重,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会出现高热、寒战、腹痛加剧、腹部压痛反跳痛明显等症状。若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细菌毒素入血,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尿量减少、意识模糊等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临床数据显示,感染性休克是消化道穿孔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未经及时治疗的死亡率可高达30%-50%。
(二)多器官功能衰竭
持续的严重感染和炎症反应,会对全身多个重要器官造成损害。例如,感染导致的低血压会减少肾脏的血液灌注,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出现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升高等症状;肺部受到炎症因子刺激,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肝脏因缺血缺氧和毒素作用,肝功能受损,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等。多器官功能衰竭一旦发生,治疗难度极大,预后往往不佳。
(三)严重并发症
穿孔部位若未能及时修复,可能形成肠瘘、胃瘘等并发症。瘘口持续排出消化液,导致营养物质大量丢失,患者出现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身体抵抗力下降,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和治疗难度。此外,穿孔后的腹腔粘连也是常见并发症,粘连严重时可导致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影响肠道正常功能,甚至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三、消化道穿孔的常见原因
1.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道穿孔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穿孔病例的80%-90%。溃疡长期不愈合,侵蚀消化道壁,当溃疡穿透肌层和浆膜层时,就会导致穿孔。尤其是患者未规范治疗、饮食不节制或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时,穿孔风险显著增加。
2.外伤:腹部受到锐器刺伤、钝器撞击等外伤,可直接损伤消化道,导致穿孔。例如,车祸、高处坠落等事故中,肠道可能因外力挤压、撕裂而穿孔。
3.肿瘤: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生长迅速,肿瘤组织缺血坏死,可穿透消化道壁引发穿孔。这种穿孔多见于晚期肿瘤患者,往往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
4.医源性因素:在胃镜、肠镜检查或消化道手术过程中,若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消化道穿孔。虽然此类情况发生概率较低,但一旦出现,也会引发严重后果。
四、消化道穿孔的防范要点
(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患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按时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铝碳酸镁、枸橼酸铋钾)。定期复查胃镜,了解溃疡愈合情况,避免病情反复。同时,积极治疗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基础疾病,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穿孔风险。
(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1.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
2.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损伤胃黏膜,增加溃疡和穿孔的风险。戒烟、限制饮酒量,有助于保护消化道健康。
3.谨慎用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损伤胃黏膜,如需服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尽量缩短用药时间。若必须长期服用,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预防消化道损伤。
(三)注意腹部安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保护腹部,避免受到外力撞击。进行剧烈运动或从事危险工作时,做好防护措施。对于儿童,家长要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导致消化道穿孔。
(四)重视身体信号
当出现持续性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是伴有腹部压痛、反跳痛时,要高度警惕消化道穿孔的可能,立即就医。对于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更要关注病情变化,一旦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不适,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消化道穿孔是威胁生命健康的急危重症,了解其致命风险和防范要点,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降低发病几率。同时,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诊断和治疗,是挽救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关键。重视消化道健康,从生活细节做起,为身体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郭一晓 林州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急诊重症)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