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过敏性休克自救指南:关键时刻的救命措施

2024-10-18 17:3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且可能致命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发病迅速、病情凶险,数分钟内即可危及生命。据统计,全球过敏性休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无论是食物、药物,还是昆虫叮咬、环境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因。掌握科学的自救方法,不仅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更可能成为关键时刻的“救命稻草”。

一、认识过敏性休克:为什么它如此危险?

过敏性休克本质上是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当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如花生、青霉素、蜂毒等)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抗体(IgE),并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抗体结合,触发细胞释放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白三烯等。这些物质会导致全身血管扩张、血压急剧下降、呼吸道黏膜水肿、支气管痉挛,进而引发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等症状。

其致命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血压骤降会导致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尤其是大脑和心脏,引发昏迷和心律失常;其次,呼吸道梗阻可在短时间内阻断呼吸,造成窒息;最后,过敏性休克还可能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即使度过急性期,仍面临后续并发症的威胁。

二、识别早期症状:抓住自救黄金时间

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往往突然发作,且进展迅速。识别早期信号,是启动自救的关键:

1.皮肤黏膜症状:这是最常见的首发表现,包括全身皮肤瘙痒、潮红、荨麻疹(风团),口唇、眼睑肿胀,鼻腔、眼结膜充血等。

2.呼吸道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喉部发紧、咳嗽、喘息、胸闷、气短等,严重时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发出“鸡鸣样”哮鸣音。

3.循环系统症状:表现为心慌、头晕、眼前发黑、出冷汗,甚至晕倒。血压急剧下降,脉搏细弱而快速。

4.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也较为常见。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短时间内多种症状同时出现,需立即警觉并采取行动。

三、紧急自救措施:分秒必争的生命救援

(一)脱离过敏原,呼叫急救

1.立即停止接触:一旦怀疑过敏性休克,第一时间远离或停用可能的过敏原。例如,若因注射药物引发,立即停止注射;若被昆虫叮咬,尽快移除毒刺;若食用食物后发病,停止进食该食物。

2.大声呼救并拨打急救电话:立即向周围人员求助,清晰告知“患者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准确说明所处位置、患者症状和过敏史(如有),等待救援期间持续观察患者状态。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1.调整体位:让患者平卧,将头部偏向一侧或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可将上半身抬高30°,以减轻呼吸道压迫。

2.清理口腔异物:迅速检查患者口腔,如有呕吐物、痰液或血块,用手指或干净的纱布清除。

3.开放气道:若患者意识丧失,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一只手按压患者的额头,另一只手抬起其下颏,使头部后仰,保持气道通畅。

(三)心肺复苏:挽救生命的最后防线

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颈动脉搏动消失,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1.胸外按压:双手交叠,用掌根按压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深度至少5厘米进行按压,避免按压过轻或过猛。

2.人工呼吸: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进行2次人工呼吸。施救者用手捏住患者鼻子,深吸一口气后,将嘴完全覆盖患者口腔,缓慢吹气,观察患者胸廓是否起伏。

3.持续操作:不间断进行CPR,直至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四)使用肾上腺素:专业急救的关键药物

对于已知严重过敏体质的患者,可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如EpiPen)。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立即按说明书使用:撕开包装,将注射器垂直对准大腿外侧中部肌肉,用力按下直至自动注射完成,并持续按压10秒。注射后需保持原地等待急救,因为肾上腺素仅能暂时缓解症状,仍需专业医疗救治。

四、预防为主:降低过敏性休克风险

1.明确过敏原: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液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确定个人过敏物质,日常生活中严格避免接触。

2.随身携带急救物品:过敏体质者外出时,务必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并佩戴标明过敏史的医疗警示手环或卡片。

3.就医告知过敏史: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过敏史,尤其是在使用药物、接受手术或输血前,避免因用药不当引发过敏。

4.学习急救技能:建议公众参加正规的急救培训课程,学习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等急救技能,关键时刻既能自救,也能帮助他人。

过敏性休克虽然凶险,但通过及时识别症状、科学自救和有效预防,可显著提高生存几率。每个人都应掌握这些救命知识,将其转化为应对危机的能力,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构筑坚实防线。

(郭一晓 林州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急诊重症)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