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是一种严重的骨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甚至残疾。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创伤、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酗酒、代谢异常等。预防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风险因素、保护骨骼健康并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以下是具体的预防措施:
一、控制基础疾病,避免药物滥用
许多慢性病患者因治疗需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这会显著增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风险。若必须使用此类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并定期监测骨密度及髋关节功能。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可考虑替代疗法或联合用药以减少激素依赖。此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也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需通过饮食调控和运动将血糖、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酒
过量饮酒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重要诱因之一。酒精会干扰脂质代谢,促使脂肪栓子堵塞股骨头微小血管,造成缺血缺氧性损伤。建议男性每日纯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白酒50毫升),女性减半。同时,吸烟同样危害血管健康,尼古丁可引起血管收缩痉挛,进一步加剧组织缺血,因此戒烟也是必要的防护措施。
三、防范外伤,重视安全保护
髋部直接暴力冲击(如车祸、跌落)可能导致股骨颈骨折或软骨下骨塌陷,破坏血供系统。从事高空作业、体育运动的人群应佩戴护具,避免高风险动作;老年人居家时需清除地面障碍物,防止滑倒摔伤。一旦发生髋部外伤,即使无明显疼痛也应及时就医检查,通过X线或MRI早期发现隐匿性骨折,避免延误治疗引发继发性坏死。
四、优化体重管理,减轻关节负担
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会加剧关节磨损,同时增加下肢承重压力。BMI超过24的人群可通过低强度有氧运动(游泳、骑自行车)结合膳食调整逐步减重,目标每周减少0.5-1公斤为宜。需要注意的是,过度节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性骨质疏松,反而不利于骨骼健康,因此减肥过程应保证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
五、科学锻炼,强化肌肉支撑
规律的力量训练能增强臀中肌、股四头肌等周围肌群力量,为髋关节提供动态稳定支持。推荐进行靠墙静蹲、弹力带抗阻外展等动作,每次持续10-15分钟,每周3次以上。游泳作为零负重运动,既能改善心肺功能又不会加重关节负荷,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群。需避免长时间深蹲、盘腿坐等使髋关节处于极端角度的姿势,这些体位可能压迫旋股内动脉分支,影响血流灌注。
六、定期筛查,实现早诊早治
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长期使用激素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双髋关节MRI检查,该技术对早期骨髓水肿、新月征等病变敏感度高于普通X光片。日常自我观察也至关重要,若出现腹股沟区隐痛、行走时跛行或夜间痛醒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排查。中医推拿理疗需谨慎选择正规机构,粗暴手法可能造成软骨损伤,反而适得其反。
七、营养补充与骨骼保健
钙和维生素D是维持骨密度的基础营养素,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量分别为800mg和600IU。可通过奶制品、深绿色蔬菜及适度日晒获取天然来源,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补充剂。胶原蛋白肽类食品有助于软骨修复,但需注意产品质量认证。避免盲目服用所谓“壮骨粉”,其中可能含有超标重金属成分。
预防股骨头坏死需要多维度的综合管理,核心在于识别并消除可控风险因素,同时通过健康管理延缓骨骼退变进程。对于已出现早期症状的患者,及时干预仍有机会逆转病情发展,关键在于提高疾病认知水平和主动健康管理意识。
(冯子攀 郑州人民医院 南区骨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