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过伊蚊(如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关节剧痛和皮疹,部分患者可能遗留长达数月的关节疼痛后遗症。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伊蚊依赖积水繁殖,家庭环境中的小型积水容器是蚊虫孳生的主要温床。因此,防控核心在于“三位一体”:清除孳生地、灭杀成蚊、强化防护。以下是详细居家实战攻略:
一、清积水:从源头切断蚊虫繁殖链
1. 全面排查积水容器
重点区域 :花盆托盘、饮水机底盘、空调排水槽、废弃轮胎、瓶盖、阳台水桶等,即使仅硬币大小的积水也能滋生蚊虫。
处理口诀 :“翻倒刷清”四步法:
翻 :闲置容器倒扣放置;
倒 :每周清空积水并刷洗容器内壁(蚊卵可干燥存活数月);
刷 :用力刷洗附着虫卵;
清 :垃圾及时密封丢弃,避免雨水积聚。
2. 特殊积水管理
水生植物每3天换水并冲洗根部;景观水体养鱼(如孔雀鱼)或保持流动;
空调冷凝水管道定期检查,确保无堵塞;
废旧轮胎钻孔或室内存放,避免积水。
3. 社区协同
督促物业清理公共区域下水道、绿化带积水;
参与社区“每周10分钟清积水”行动,覆盖车库、假山、树洞等隐蔽角落。
二、灭成蚊:物理+化学+生物联合围剿
1. 物理灭蚊
电蚊拍 :发现成蚊即时击杀,安全无污染;
灭蚊灯 :夜间放置于角落,远离人活动区域;
蚊帐 :优先保护婴幼儿、孕妇,选择密织纱网(孔径<1.5mm)。
2. 化学灭蚊
蚊香/电蚊香液 :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睡前1-2小时密闭使用,后通风30分钟;
杀虫气雾剂 :喷洒墙角、窗帘后等蚊虫栖息处,喷后离开房间,30分钟后开窗通风;
灭蚊幼剂 :对无法清理的积水投放安全药剂(如苏云金杆菌)。
3. 生物防治
鱼缸、水池投放食蚊鱼;
社区推广“以虫治虫”,如释放沃尔巴克氏体感染蚊群。
三、防叮咬:打造全方位屏障
1. 居家防护
纱窗纱门 :安装细密纱网(孔径<1.2mm),定期检查破损;
浅色衣物 :外出穿长袖长裤,深色衣物更易招蚊;
驱蚊剂 :选择含避蚊胺(DEET≥20%)、派卡瑞丁或柠檬桉叶油(2岁以上)的产品,喷涂裸露皮肤及衣物。
2. 高风险时段与地点
伊蚊活跃时间:日出后2小时、日落前3小时;
避免树荫、草丛、水边长时间停留,外出可携带便携式驱蚊贴。
3. 特殊人群防护
孕妇、婴儿房优先使用蚊帐、电蚊拍;
儿童驱蚊剂避开眼、口、手部,回家后及时清洗。
四、应急处理与就医提示
疑似症状 :突发高热(>39℃)+关节痛/皮疹,立即就医并告知蚊虫叮咬史;
患者隔离 :发病后5天内需防蚊隔离,避免病毒通过蚊虫二次传播;
社区报告 :发现病例后,配合疾控部门开展应急灭蚊和流行病学调查。
总结 :防控基孔肯雅热的关键在于“无积水、无蚊虫、无叮咬”。通过每周定期清理、科学灭蚊和个体防护的三重防线,可将家庭感染风险降至最低。记住:一瓶未倒的积水可能孕育百只蚊虫,一次疏忽的叮咬可能引发连锁传播。唯有持之以恒,方能筑牢健康屏障!
(王志辉 新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