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生物制剂 vs 传统疗法,银屑病治疗进入精准时代

2025-07-11 20: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银屑病,这一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长久以来困扰着无数患者,其特征性的红斑、鳞屑以及伴随的瘙痒疼痛,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外貌,更对他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冲击。在银屑病的治疗领域,传统疗法与新兴的生物制剂正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推动着治疗进入精准时代。

传统疗法,如外用药膏、光疗以及口服免疫抑制剂,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是银屑病治疗的主力军。然而,这些疗法并非万能,部分患者对它们反应不佳,症状反复发作,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缓解。外用药膏对于大面积皮损操作困难,且长期使用可能带来副作用;光疗虽有一定效果,但存在致癌风险,让患者心存顾虑;口服免疫抑制剂则可能损伤肝肾,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制剂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中重度银屑病治疗的重要选择。生物制剂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精准靶向免疫反应中的关键分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23(IL23)和白细胞介素17(IL17)等,这些细胞因子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通过阻断这些关键分子的功能,生物制剂能够像精准制导的导弹一样,定点打击银屑病的致病环节,从而达到快速、有效的治疗效果。

目前,临床常用的生物制剂分为四大类,包括TNF抑制剂、IL12/23抑制剂、IL17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这些药物各具特色,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银屑病患者。例如,TNF抑制剂如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对于合并关节病变的患者效果显著;IL17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则起效快,能够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善患者的皮损状况;而IL23抑制剂古塞奇尤单抗则维持疗效时间长,适合需要长期控制的患者。

与传统疗法相比,生物制剂的优势显而易见。它们不仅疗效显著,而且选择性高,不影响整体免疫功能,减少了传统疗法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临床研究显示,持续使用生物制剂五年以上,仍有62%的患者能够维持皮损完全清除。然而,生物制剂并非完美无缺,其高昂的治疗费用以及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的继发性失效问题,都是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治疗过程中,生物制剂的适用人群需严格筛选,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特别是那些对光疗及传统系统治疗无效、禁忌或无法耐受的患者,是生物制剂的主要适用人群。同时,治疗前需进行全面的感染性疾病筛查和肿瘤风险评估,以排除潜在的治疗禁忌。

治疗过程中,重视监测管理同样至关重要。首次用药后需在2-4周内评估初期反应,12-16周判断是否达到治疗目标。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并进行结核筛查,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尽管生物制剂在银屑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争议也从未停止。医疗经济学研究显示,虽然单支药物价格高昂,但减少住院和并发症的总体医疗支出反而可能降低。同时,关于生物制剂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和影响肿瘤免疫监视的担忧,也一直在学术界和患者群体中存在。然而,实际数据显示,规范用药的患者感染发生率与普通人群无显著差异,且目前缺乏明确致癌证据。

展望未来,生物制剂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精准医疗的发展,使得基因检测能够预测药物反应,避免无效治疗;新型药物的研发聚焦双靶点抑制剂,提高治疗效果;给药方式的革新,如口服型生物制剂和微针透皮贴片技术,将克服注射不便的问题,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生物制剂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银屑病的治疗格局,使完全清除皮损成为可能。然而,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其作用,既不过度神化疗效,也不因担忧副作用而放弃治疗机会。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覆盖范围的扩大,更多患者将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治疗,最终实现从控制症状到改善生活质量的跨越。在这场生物制剂与传统疗法的较量中,银屑病患者正迎来一个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新时代。

(许书成 唐河县人民医院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