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上的 “甲状腺结节”,是很多人心里的 “疙瘩”。数据显示,成年人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高达 20%-76%,但其中只有 5%-15% 是恶性(甲状腺癌)。面对结节,医生常建议做 “穿刺检查”,很多人既担心漏诊癌症,又害怕穿刺的疼痛和风险。其实,并非所有结节都需要穿刺,关键要看它的 “危险信号”。这篇文章就来详细说说,哪些甲状腺结节需要穿刺,哪些可以暂时观察。
一、先搞懂:甲状腺穿刺到底查什么?
甲状腺穿刺全称为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简单说就是用一根细针(比抽血的针头还细)在超声引导下刺入结节,抽取少量细胞,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
它的核心作用是区分结节的良恶性。因为超声、CT 等影像学检查只能 “看形态”(比如结节的大小、形状、是否有钙化),而穿刺能直接 “看细胞”,是目前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最准确的方法之一(准确率约 90%)。
穿刺的过程很快(通常 5-10 分钟),疼痛程度类似打针,多数人能忍受。术后可能会有轻微胀痛,一般 1-2 天就会消失,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概率不到 1%,安全性较高。
二、这 4 类结节,医生通常会建议穿刺
判断是否需要穿刺,主要看超声报告里的 “结节特征” 和 “大小”。以下 4 类情况,医生会优先建议穿刺:
- 超声提示 “高危特征” 的结节,无论大小
超声报告里的这些描述,是结节的 “恶性信号”,只要出现,即使结节不大,也可能需要穿刺:
形态不规则:良性结节通常是圆形或椭圆形,恶性结节多呈 “不规则状”,像 “螃蟹” 一样向周围浸润;
边界不清:良性结节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恶性结节边界模糊,甚至 “模糊到看不清边缘”;
纵横比>1:结节在超声图像上 “上下径大于左右径”(竖着长),恶性可能性较高;
钙化:尤其是 “微钙化”(针尖大小的强光点),像 “沙粒” 一样散布在结节里,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典型表现;
血流丰富且紊乱:结节内部或边缘有异常增多的血流信号,且血流方向杂乱无章。
例如,一个直径只有 0.5 厘米的结节,若超声发现 “形态不规则 + 微钙化”,医生通常会建议穿刺,因为这些特征提示恶性风险较高。
- 无高危特征,但直径达到 “临界值” 的结节
如果结节没有上述高危特征,是否需要穿刺主要看大小:
实性结节:直径≥1 厘米时建议穿刺。实性结节是指结节内部全是 “肉样组织”,没有液体,这类结节若长大,恶性风险会随大小增加;
囊实性结节:直径≥1.5 厘米时建议穿刺。囊实性结节是 “一半液体、一半固体”,恶性概率比实性结节低,因此临界值更高;
纯囊性结节:几乎不需要穿刺。这类结节内部全是液体(像 “水泡”),恶性概率不到 1%,只要没有压迫症状(如憋气、吞咽困难),定期观察即可。
需要注意:这个 “临界值” 不是绝对的。比如,对于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童年期接受过颈部放射治疗的人,即使结节稍小(如 0.8 厘米的实性结节),医生也可能建议提前穿刺,因为这类人群属于 “高危人群”,恶性风险更高。
- 短期内快速长大的结节
无论之前是否穿刺过,若结节在半年内直径增大超过 50%,且排除了测量误差(比如不同医院、不同医生的测量差异),需要及时穿刺。因为结节快速增大可能是恶性肿瘤生长的信号,也可能是良性结节出现出血、炎症等变化,需要明确原因。
例如,一个原本 1 厘米的结节,半年后涨到 1.6 厘米(增大 60%),即使之前超声没发现高危特征,也建议穿刺排查。
- 伴随颈部淋巴结异常的结节
如果超声发现甲状腺结节同时,颈部淋巴结出现 “异常改变”(如淋巴结肿大、结构紊乱、里面有钙化或液化),无论结节大小,都建议穿刺。因为颈部淋巴结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这种情况需要同时穿刺结节和异常淋巴结,明确是否存在转移。
三、这 3 类结节,暂时不需要穿刺
并非所有结节都需要 “一发现就穿刺”,以下情况通常建议定期观察(每 3-6 个月做一次超声检查):
纯囊性结节:内部全是液体,超声显示 “无回声”,恶性风险极低;
直径<1 厘米的良性结节:超声没有高危特征,且大小稳定(半年内无明显变化);
甲状腺弥漫性病变中的小结节:如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常出现的多个小囊性结节,若没有高危特征,一般不需要穿刺。
例如,体检发现一个 0.8 厘米的囊性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超声报告提示 “考虑良性”,这种情况只需定期复查,不必急于穿刺。
四、穿刺前后,这些细节要注意
穿刺前:做好 3 项准备
停用抗凝药:如果正在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需提前 3-7 天告知医生,医生会评估是否需要暂时停药(避免穿刺时出血);
避开特殊时期:月经期女性建议避开经期穿刺,以免出血风险增加;
不用空腹:穿刺不需要空腹,正常饮食即可,避免过度紧张(紧张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增加穿刺难度)。
穿刺后:牢记 2 个 “不要”
不要按压过久或过轻:穿刺后医生会用纱布按压穿刺点 15-20 分钟,回家后 24 小时内不要揉搓颈部,避免剧烈运动;
不要忽视报告解读:穿刺报告通常会提示 “良性”“恶性”“可疑恶性”“意义不明确” 等结果。若为 “可疑恶性” 或 “意义不明确”,可能需要再次穿刺或做进一步检查(如甲状腺结节基因检测)。
五、常见疑问:穿刺会导致癌细胞扩散吗?
这是很多人最担心的问题。目前的研究和临床数据显示,甲状腺穿刺导致癌细胞扩散的概率微乎其微(不到百万分之一)。因为穿刺用的针头极细,且操作在超声引导下精准进行,取出的细胞量很少,几乎不会引起癌细胞转移。相反,及时通过穿刺明确结节性质,才能避免漏诊恶性肿瘤,为治疗争取时间。
甲状腺结节的管理,核心是 “精准判断、避免过度检查”。是否需要穿刺,要结合超声特征、大小、个人病史等综合判断,而非 “一刀切”。如果你的体检报告提示甲状腺结节,建议带着报告找内分泌科或甲状腺外科医生,让专业医生帮你评估风险 —— 该穿刺时不犹豫,能观察时不焦虑,这才是对待甲状腺结节的科学态度。
(杨迎旭 郑州市中心医院 甲状腺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