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支架不是万能药!冠心病治疗全攻略:药物VS介入怎么选?

2025-03-24 20:4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许多患者误以为“放了支架就万事大吉”,实则支架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如何根据病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本文将全面解析药物与介入治疗的适用场景、优劣对比及长期管理策略。 

一、药物治疗:冠心病治疗的基石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管理的基础,适用于所有患者,尤其是早期或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其核心目标是缓解症状、延缓病变进展、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 

1. 核心药物分类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风险。需长期服用,但需警惕出血风险。 

他汀类药物 (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稳定斑块,减少血管炎症。部分患者需终身服用。 

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绞痛症状,尤其适合合并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 

硝酸酯类药物 (如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快速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 

ACEI/ARB类药物 (如依那普利、缬沙坦):保护心脏功能,适用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心力衰竭的患者。 

2. 药物治疗的优势

无创安全 :无需手术,适合高龄、多系统疾病或血管病变较轻者。 

全身性保护 :不仅改善心脏供血,还可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经济性 :长期用药成本低于介入或外科手术。 

3. 局限性

无法逆转严重狭窄 :若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0%且症状频繁,药物可能难以完全控制。 

需长期依从性 :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否则易导致病情恶化。 

二、介入治疗(支架植入):精准解决血管狭窄

介入治疗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恢复血流,适用于药物控制不佳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但需严格把握适应症,避免过度医疗。 

1. 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急性心肌梗死 :发病12小时内紧急手术可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死亡率。 

不稳定型心绞痛 :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存在心肌缺血客观证据(如心电图异常、心肌酶升高)。 

稳定性心绞痛 :冠状动脉狭窄≥70%,且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高危病变 :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伴心功能不全等。 

2. 介入治疗的优势

快速缓解症状 :支架植入后血流立即恢复,显著改善胸痛、气短等症状。 

微创高效 :仅需局部麻醉,术后1-2天即可出院。 

技术成熟 :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ES)将再狭窄率降至5%以下。 

3. 常见误区与风险

支架并非“一劳永逸” :术后仍需长期服药(如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以上),否则可能发生支架内血栓。 

再狭窄风险 :部分患者可能因血管内皮增生或斑块进展需二次手术。 

不适用于所有病变 :弥漫性血管病变、小血管狭窄或钙化严重者可能更适合搭桥手术。 

三、药物VS介入:如何科学选择?

1. 稳定性冠心病:优先药物,介入为辅

轻度狭窄(<70%) :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戒烟、运动、低脂饮食)。 

中重度狭窄(≥70%) :若药物控制良好,可暂缓介入;若症状频繁或存在缺血证据,考虑支架植入。 

2. 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优先

ST段抬高型心梗 :需在“黄金120分钟”内开通血管,首选急诊介入。 

非ST段抬高型心梗 :根据危险分层,中高危患者建议48小时内行介入治疗。 

3. 特殊人群决策

老年人 :需评估手术耐受性,权衡获益与风险。 

糖尿病患者 :常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介入效果可能受限,部分需搭桥手术。 

四、术后管理:无论选哪种治疗,长期随访是关键

药物不能停 :即使植入支架,仍需坚持抗血小板、他汀等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肌酶等。 

生活方式干预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心理调适 :避免焦虑或过度依赖支架,保持情绪稳定。 

五、总结

冠心病的治疗需个体化决策:药物是基础,介入是补充 。支架虽能迅速解决血管狭窄,但术后仍需药物和生活方式管理。患者应与心脏专科医生充分沟通,根据病变程度、全身状况及个人意愿选择最优方案。记住,无论是药物还是支架,目标都是“让心脏更健康”,而非单纯缓解一时症状。

(夏松珍 社旗县朱集镇卫生院 内科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