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家长给男宝宝换尿布时,有时会发现宝宝的阴囊比想象中大,松松软软的像个小水袋,难免会心里打鼓:这是不是不正常?会不会影响以后的发育?其实,新生儿阴囊增大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生理性鞘膜积液,通常会自行好转,但也有一些情况需要警惕。
一、鞘膜积液:最常见的“大阴囊”原因
鞘膜积液是新生儿阴囊增大最常见的原因,就像阴囊里装了少量“水”,是一种良性的生理或发育延迟现象:
(一)形成原理:“腹膜鞘状突”未闭合的痕迹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男宝宝的睾丸会从腹腔逐渐下降到阴囊,这个过程中会带动腹膜形成一个管状结构,称为“腹膜鞘状突”。正常情况下,宝宝出生前后,这个管状结构会逐渐闭合,阻止腹腔内的液体进入阴囊。如果闭合不完全或延迟闭合,腹腔内的少量液体就会通过未闭合的通道进入阴囊,积聚在鞘膜腔内,形成鞘膜积液,让阴囊看起来鼓鼓的。
(二)外观特点:透光、柔软、无疼痛
鞘膜积液导致的阴囊增大,通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阴囊均匀肿大,皮肤颜色正常,摸起来软软的,有弹性,像里面装了水的气球。用手电筒贴着阴囊皮肤照射时,积液部位会透光(医学上称为“透光试验阳性”),这是因为液体能让光线透过。而且,宝宝不会因为这种肿大而哭闹,吃奶、睡眠等日常状态不受影响。
(三)分类与特点:不同类型各有表现
· 精索鞘膜积液:积液位于精索部位,表现为阴囊上方靠近腹股沟处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与睾丸不相连,边界清晰。
· 睾丸鞘膜积液:积液围绕在睾丸周围,整个睾丸被包裹在积液中,触摸时很难清晰摸到睾丸的轮廓。
· 交通性鞘膜积液:腹膜鞘状突完全未闭合,积液能在腹腔和阴囊之间流动,站立或活动时阴囊增大,平卧或安静时积液可能流回腹腔,阴囊大小会有所缩小。
二、其他可能导致阴囊增大的情况
除了鞘膜积液,还有一些情况也会让新生儿阴囊看起来增大,这些情况有的需要及时处理,有的则是正常现象,需要仔细区分:
(一)腹股沟斜疝(疝气):与鞘膜积液“相似却不同”
腹股沟斜疝也是由于腹膜鞘状突未闭合引起的,但进入阴囊的不是液体,而是腹腔内的肠管或脂肪组织。其特点是:
· 阴囊或腹股沟处的肿块质地较硬,有韧性,不像鞘膜积液那样柔软。
· 透光试验阴性,用手电筒照射时不会透光。
· 宝宝哭闹、用力排便或咳嗽时,肿块会增大;安静或平卧时可能缩小甚至消失,这一点与交通性鞘膜积液类似,但疝内容物为固体,手感更硬。
· 极少数情况下,疝内容物可能被卡住无法回纳,导致宝宝剧烈哭闹、呕吐,此时需要紧急就医。
(二)阴囊水肿:出生后暂时的“肿胀”
新生儿出生后几天内,由于出生过程中受到产道挤压、体外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阴囊皮肤可能出现轻度水肿,看起来比正常大一些。这种水肿通常是双侧的,皮肤有点发亮,摸起来较紧实,按压后会有轻微凹陷,几日后会自行消退,不需要特殊处理。与鞘膜积液的区别是,水肿主要在皮肤层,透光试验阴性。
(三)睾丸扭转:紧急且危险的情况
睾丸扭转是一种罕见但紧急的情况,多发生在新生儿期或婴幼儿期。由于精索扭转,导致睾丸血液供应受阻,表现为一侧阴囊突然肿大,质地坚硬,触痛明显,宝宝会因剧烈疼痛而哭闹不止,拒奶,可能伴有呕吐。这种情况需要立即就医,否则会因缺血导致睾丸坏死,后果严重。
(四)阴囊血肿:多有产伤史
如果宝宝出生时经历了难产、使用产钳或真空吸引等,可能会导致阴囊内出血,形成血肿。表现为阴囊肿大,颜色发紫或发青,质地较硬,有压痛,透光试验阴性。小的血肿可自行吸收,大的血肿需要医生评估处理。
三、如何初步区分不同情况?家长可以做的“小检查”
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观察和操作,初步判断宝宝阴囊增大的原因,但最终确诊还需要医生检查:
(一)观察外观和变化
· 注意阴囊增大是单侧还是双侧,皮肤颜色是否正常,有无发红、发紫。
· 观察宝宝安静时和哭闹时阴囊大小是否有变化,是否在平卧后缩小。
· 留意宝宝是否有哭闹、拒奶、呕吐等异常表现,这往往提示存在疼痛或其他问题。
(二)触摸感受质地
· 洗净双手后,轻轻触摸阴囊内的肿块,感受其柔软度、弹性,是否有压痛(宝宝是否因此哭闹)。
· 尝试触摸睾丸轮廓,鞘膜积液时可能摸不清睾丸,而疝气或血肿时可能摸到较硬的组织。
(三)简单的透光试验
在暗室内,用手电筒的光源紧贴宝宝阴囊皮肤,从一侧照射,观察对侧是否有光线透过。如果能透过,鞘膜积液的可能性较大;如果不能透过,则可能是疝气、血肿等其他情况。
四、鞘膜积液的“自然进程”与护理
大多数新生儿鞘膜积液不需要特殊治疗,会随着身体发育逐渐好转:
(一)消退时间:多数在1岁内自愈
随着宝宝年龄增长,腹膜鞘状突会逐渐闭合,鞘膜腔内的液体被逐渐吸收,阴囊增大的情况会慢慢改善。大多数宝宝的鞘膜积液在出生后6-12个月内会自行消退,少数可能持续到2岁左右,但只要没有异常变化,都可以继续观察。
(二)日常护理:避免不必要的干预
· 不要试图用手挤压或按摩阴囊,这样做不会促进积液吸收,反而可能损伤宝宝娇嫩的组织。
· 给宝宝穿宽松、柔软的纸尿裤,避免纸尿裤过紧压迫阴囊,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 保持阴囊部位清洁干燥,换尿布时及时清理大小便,避免皮肤感染。
(三)需要就医的情况
虽然多数鞘膜积液会自愈,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
· 阴囊增大明显加重,或持续2岁以上仍未消退。
· 阴囊皮肤发红、发热,宝宝出现哭闹、拒奶等不适表现,可能合并感染。
· 无法区分是鞘膜积液还是疝气、睾丸扭转等其他情况,需要医生检查确诊。
五、其他情况的“应对原则”
对于鞘膜积液以外的阴囊增大情况,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一)腹股沟斜疝: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手术
· 新生儿腹股沟斜疝有一定的自愈可能,尤其是小型疝,可在医生指导下观察至1-2岁。
· 如果疝块经常突出、难以回纳,或出现嵌顿(肿块无法缩小,宝宝哭闹不止),需要及时手术治疗,避免肠管缺血坏死。
(二)阴囊水肿:无需处理,等待自行消退
出生后几天内的阴囊水肿通常会在1-2周内自然消退,家长只需注意保持局部清洁,不需要涂抹药物或进行其他干预。
(三)睾丸扭转:紧急就医,不容拖延
一旦怀疑睾丸扭转,必须立即送往医院,医生会通过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尽快进行复位治疗,时间越短,睾丸保留的可能性越大。
(四)阴囊血肿:根据大小遵医嘱处理
小的血肿可自行吸收,家长需注意观察血肿变化,避免挤压;大的血肿或伴有其他异常时,需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穿刺引流或其他治疗。
新生儿阴囊有点大并不一定是异常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鞘膜积液大多会自然消退,家长不必过度焦虑。关键是学会初步区分鞘膜积液与其他可能的情况,通过观察外观、触摸质地、简单透光试验等方法进行初步判断,并知道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作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建议家长在发现宝宝阴囊增大时,先保持冷静,做好日常观察和护理,必要时寻求医生的专业评估,避免不必要的担忧和错误干预。只要科学对待,大多数情况都会随着宝宝的成长逐渐好转,不会影响宝宝的健康发育。
(曹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