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癌症早期筛查:是过度医疗还是救命良方?

2025-03-20 08: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健康焦虑日益蔓延的当下,"癌症早期筛查"已成为医疗消费的热门关键词。从高端体检中心的"全身肿瘤标志物检测"到社区医院的"基因测序防癌套餐",从价值数千元的PET-CT到数万元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这场由商业资本与健康焦虑共同推动的医疗革命,正将无数人卷入一场关于"早发现、早治疗"的信仰狂欢。然而,当筛查结果出现假阳性时,当健康人因过度检查承受身心创伤时,我们不得不追问:癌症早期筛查,究竟是现代医学的伟大突破,还是披着科学外衣的过度医疗?

 一、筛查狂欢:被制造的健康焦虑

现代社会的健康焦虑呈现出明显的"癌症化"特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超过450万,死亡率居高不下。这种数据背后,是媒体不断渲染的"癌症年轻化"叙事,是社交平台上充斥的"抗癌日记",更是商业机构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早筛一年,生命延长十年""一次检测,终身无忧"。

某知名体检机构的宣传册上,PET-CT被描述为"查癌神器",声称能发现毫米级肿瘤。但医学真相是,这种辐射量相当于做数百次X光的检查,其假阳性率高达20%。更讽刺的是,美国FDA明确警告:PET-CT不应用于健康人群筛查。而在中国,这项检查却成为高端体检的标配,年检测量突破百万次。

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让筛查从医学行为异化为消费仪式。某电商平台推出的"防癌至尊套餐",包含12项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测序、全身MRI等项目,售价高达3.8万元,却依然月销过百。消费者支付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对"万一患病"的恐惧赎金。

 二、科学悖论:早发现的双重面孔

医学界对筛查的争议,本质上是统计学与个体命运的碰撞。以肺癌筛查为例,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LST)显示,低剂量CT能使肺癌死亡率降低20%。但这项研究同时揭示:每预防1例肺癌死亡,需要对320名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其中10人会被误诊为癌症,承受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甲状腺癌筛查更显荒诞。韩国自2009年启动全民甲状腺癌筛查后,甲状腺癌发病率激增15倍,但死亡率却未下降。医学界最终发现,大量直径小于1厘米的"微小癌"被过度治疗,而这些肿瘤本不会危及生命。日本学者因此提出"甲状腺癌过度诊断"概念,指出筛查带来的心理创伤与手术并发症,可能远大于癌症本身的危害。

更值得警惕的是筛查的"滚雪球效应"。当健康人接受首次筛查后,任何异常指标都会引发进一步检查,形成"检查-异常-更多检查"的恶性循环。北京某三甲医院的数据显示,因体检异常前来就诊的患者中,76%最终确诊为良性病变,但其中32%已接受有创检查。

 三、伦理困境:谁在定义"健康"?

1. 癌症筛查的伦理争议,核心在于对"健康"概念的异化。当商业机构将"未发现异常"等同于"绝对健康",当体检报告上的箭头成为新的健康标准,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医学化的生存危机。上海某外企员工因体检发现"肺结节"后,三个月内做了四次CT,最终确诊为良性病变,却因辐射导致白细胞减少。

2. 医疗资源的错配同样触目惊心。某三甲医院肿瘤科主任透露,其科室40%的床位被用于治疗"筛查发现的早期癌症",而这些患者中,真正需要积极治疗的不足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晚期癌症患者却因床位紧张无法及时入院。这种"早筛挤占晚治"的现象,正在动摇医疗公平的根基。

 

3. 更深层的伦理冲突在于知情同意的缺失。多数筛查项目在宣传时淡化风险,强调"早发现"的益处,却对假阳性率、过度诊断率等关键数据避而不谈。某基因检测公司曾因未告知消费者"BRCA基因突变"检测的假阳性风险,被法院判决赔偿。这暴露出整个行业在商业利益与医学伦理间的失衡。

 四、破局之路:从"筛查狂热"到"精准预防"

1. 破解筛查困局,需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框架。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提出的"筛查三问"具有借鉴意义:1)筛查能否显著降低死亡率?2)假阳性带来的危害是否可控?3)目标人群的获益是否大于风险?只有当三个问题均为肯定时,筛查才具有医学价值。

2. 技术革新正在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液体活检技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DNA,能在早期发现癌症迹象,且无创性显著降低过度诊断风险。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通过分析医学影像,可提高早期癌症的识别准确率。这些技术若能与风险分层模型结合,或能实现"精准筛查"。

3. 政策层面的改革同样关键。日本通过《癌症对策基本法》,将筛查纳入公共卫生体系,严格限定筛查项目与适应人群。德国则建立筛查质量认证制度,只有通过伦理审查的项目才能进入医保。这些经验表明,政府监管是防止筛查商业化的重要保障。

 五、回归理性:在恐惧与希望之间

癌症早期筛查的争议,本质上是人类面对死亡恐惧时的本能反应。当医学技术提供"早发现"的可能时,我们很容易陷入"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思维定式。但医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无癌者",而是帮助人们获得有质量、有尊严的生命。

真正的健康管理,应当建立在科学认知与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癌症家族史者),定期筛查仍是明智选择;但对于普通人群,过度筛查可能带来更多伤害。我们更需要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的体检随访,以及对医学局限性的清醒认识。

结语:在这场关于癌症早期筛查的辩论中,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任何医疗行为都应遵循"首先不伤害"的原则。当商业利益褪去,当健康焦虑平复,我们或许能更理性地看待筛查——它既不是包治百病的仙丹,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需要谨慎使用的医学工具。在生命与健康的道路上,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何时该前进,何时该止步。

(罗志远 唐河县人民医院 肿瘤一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