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产后调理误区多,中医 “坐好月子” 的科学指南

2025-08-20 08:5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新生命的降临带来喜悦的同时,产妇的身体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与损耗。因此,产后调理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在传统观念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下,关于 “坐月子” 的误区层出不穷。中医凭借数千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的产后调理理论与方法,帮助产妇走出误区,真正 “坐好月子”,恢复健康。

常见产后调理误区
盲目大补
许多人认为产后身体虚弱,需要大量进补。于是鸡汤、鱼汤、猪蹄汤等油腻滋补汤品顿顿不离餐桌。但这种盲目大补的做法不仅可能导致产妇肠胃负担过重,引发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还会使乳汁中脂肪含量过高,造成宝宝腹泻。同时,过度进补还容易导致产妇体重飙升,增加日后减肥的难度。

长期卧床
有人觉得产后产妇身体虚弱,应该长时间卧床休息,甚至连基本的活动都尽量避免。事实上,长期卧床会使身体血液循环减慢,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而且,缺乏活动不利于子宫收缩和恶露排出,还会影响肠道蠕动,加重便秘症状。

忌风忌水
传统观念中,坐月子要 “捂”,门窗紧闭,产妇也要穿着厚厚的衣物,不能洗头洗澡,否则会落下 “月子病”。然而,产后产妇身体容易出汗,若不注意清洁,细菌滋生,反而容易引发感染,如乳腺炎、阴道炎等。同时,室内空气不流通,也会影响产妇和宝宝的呼吸健康。

忽视情绪调节
人们往往更关注产妇的身体恢复,却容易忽略其心理状态。产后由于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以及角色转变带来的压力,产妇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甚至患上产后抑郁症。但如果家人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理解,认为产妇 “矫情”“想太多”,就会使产妇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

中医 “坐好月子” 科学指南
饮食调理:循序渐进,因人制宜
中医强调 “虚则补之”,但产后饮食进补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产后第一周,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小米粥、蔬菜汤等,帮助产妇调理肠胃,促进恶露排出。从第二周开始,可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以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同时,要根据产妇的体质进行饮食调整,例如,寒性体质的产妇可适当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桂圆、红枣;热性体质的产妇则应避免食用辛辣燥热的食物。此外,饮食要注重营养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预防便秘。

适度运动:动静结合,促进恢复
产后并非要一直卧床,适度的运动有助于身体恢复。顺产的产妇在产后 6 - 12 小时即可起床轻微活动,24 小时后可在室内随意走动;剖宫产的产妇在拔除导尿管后,也应尽早下床活动。除了日常走动,产妇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产后康复操,如腹式呼吸、缩肛运动等,这些运动能增强腹肌力量,促进子宫收缩,帮助身体恢复。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劳累。

起居常:合理保暖,注重卫生
中医认为,产后气血亏虚,腠理疏松,容易感受外邪,所以需要适当保暖,但并非要 “捂”。室内温度应保持在 22 - 24℃,湿度控制在 50% - 60%,同时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在穿着方面,选择宽松、舒适、透气的棉质衣物即可,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关于清洁问题,产后一周左右就可以洗头洗澡,但要注意采用淋浴的方式,避免盆浴引发感染,洗完后及时擦干头发和身体,防止受凉。

情志调养:关注心理,保持平和
中医讲 “七情致病”,产后情绪的稳定对产妇的身体恢复至关重要。家人要给予产妇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其分担照顾宝宝的压力。产妇自身也要学会调节情绪,可以通过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放松心情。此外,冥想、瑜伽等活动也有助于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若发现产妇情绪低落、焦虑等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中药调理:辨证施治,精准用药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适当使用中药进行调理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对于产后恶露不尽的产妇,可使用益母草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对于乳汁分泌不足的产妇,可选用王不留行、通草等通乳药物。但中药调理必须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带来不良反应。

产后调理是一门学问,走出误区,遵循中医科学的 “坐月子” 指南,才能让产妇在这段特殊时期更好地恢复身体,以健康的身心迎接新的生活和挑战。产妇和家人都应了解这些知识,为产妇的产后康复保驾护航。

(王慧 平顶山市叶县妇幼保健服务中心 妇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