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新生儿黄疸观察指南:科学应对宝宝的第一道健康关卡

2025-03-28 13:4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新生儿黄疸是许多新手父母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据统计,约60%-80%的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会在出生后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眼白发黄。虽然大多数黄疸是生理性的,但若观察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极少数可能发展为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本文将从黄疸的成因、观察要点到就医信号,为家长提供一份科学、实用的护理指南。

一、新生儿黄疸的“来龙去脉”:为什么宝宝会变“小黄人”?
新生儿黄疸的本质是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胆红素是红细胞代谢的产物,需通过肝脏处理后经胆汁排出体外。新生儿黄疸的特殊性源于以下生理特点:

1. 胆红素生成“超速”
红细胞寿命短: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数量多、寿命短(约80-100天,成人120天),出生后大量红细胞破裂,产生大量胆红素;

红细胞数量多:早产儿或双胞胎因宫内生长受限,红细胞生成更多,黄疸风险更高。

2. 肝脏处理“低效”
肝脏酶系统不成熟: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活性仅为成人的1%,导致胆红素结合能力弱;

肠道菌群未建立:结合胆红素需经肠道细菌分解为粪胆原排出,但新生儿肠道无菌,胆红素易被重吸收(“肠肝循环”增强)。

3. 黄疸的分类与风险
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低风险,通常自愈。

病理性黄疸: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或黄疸持续>2周,或胆红素每日上升>5mg/dL(85μmol/L),高风险,需干预。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出生后3-5天出现)和晚发型(出生后1-3周出现),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高有关,中风险,需监测。

二、家庭观察“四步法”:从皮肤到尿便的细节捕捉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需结合时间、部位、伴随症状综合判断,家长可通过以下方法初步评估:

1. 观察黄疸出现时间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第2-3天开始出现,早产儿可能稍晚;

病理性黄疸:若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需立即就医(如新生儿溶血病、感染等)。

2. 评估黄疸范围与深度
胆红素水平与黄疸范围呈正相关,可通过“按压法”观察皮肤黄染程度:

步骤:用手指按压宝宝鼻尖或前额皮肤,松开后观察颜色恢复情况;

判断:

轻度:仅面部黄染(总胆红素约5-6mg/dL);

中度:蔓延至躯干(胸腹部,约10-12mg/dL);

重度:四肢、手掌/足底发黄(>15mg/dL,需紧急处理)。

3. 监测尿便颜色
正常尿便:

尿液:淡黄色或无色;

大便:胎便为墨绿色,3-4天后转为黄色(母乳喂养)或浅黄色(配方奶喂养)。

异常信号:

尿液深黄如浓茶:可能提示胆道梗阻或肝炎;

大便颜色变浅(灰白色):需警惕先天性胆道闭锁(一种致死性疾病,需在60天内手术)。

4. 警惕伴随症状
若黄疸合并以下表现,提示病情危重,需立即就医:

神经系统症状:嗜睡、拒奶、尖叫、抽搐、角弓反张(身体向后反弓);

感染迹象:发热(体温>38℃)或低体温(<36℃)、呼吸急促、皮肤瘀斑;

其他异常:腹胀、呕吐、肝脾肿大。

三、科学应对黄疸:家庭护理与医疗干预的“黄金平衡”
1. 家庭护理“三原则”
多喂奶、多排泄:

母乳按需喂养(每天8-12次),促进胆红素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若母乳不足,可补充配方奶,避免脱水加重黄疸。

适当晒太阳:

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暴露宝宝臀部、四肢(避免直射眼睛和生殖器);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需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避免误区:

不推荐停母乳:除非确诊母乳性黄疸且胆红素>20mg/dL,否则应坚持母乳喂养;不滥用葡萄糖水:葡萄糖无法降低胆红素,且可能减少奶量摄入。

2. 医疗干预“三阶梯”
光疗(蓝光治疗):

原理:蓝光将脂溶性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尿液排出;

适应症:总胆红素>12-15mg/dL(根据日龄和风险因素调整);

注意事项:保护宝宝眼睛和生殖器,避免皮肤灼伤。

换血疗法:

适应症:胆红素>20-25mg/dL,或已出现急性胆红素脑病症状;

原理:通过置换血液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防止脑损伤。

药物治疗:

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减少其透过血脑屏障;

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胆红素重吸收(证据等级中等,需遵医嘱使用)。

四、高危因素筛查:这些宝宝需更密切监测
以下新生儿黄疸风险更高,建议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监测胆红素:

早产儿(胎龄<37周);

低出生体重儿(<2500g);

血型不合(如母亲O型血、父亲A/B型血,或Rh阴性血母亲孕育Rh阳性胎儿);

窒息、缺氧、感染等围产期并发症;

家族史:有兄弟姐妹曾患严重黄疸或胆红素脑病。

五、结语:黄疸不可怕,科学观察是关键
新生儿黄疸是成长路上的“第一道坎”,但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及时的干预,绝大多数宝宝都能顺利度过。家长需牢记:黄疸本身不危险,危险的是忽视它的信号。 从皮肤黄染的深度到尿便颜色的变化,从喂奶频率到晒太阳的时间,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守护宝宝健康的关键。愿每一位新手父母都能以从容的心态面对黄疸,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让宝宝在爱的呵护下,从“小黄人”成长为健康活泼的小天使。

(张小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 新生儿重症医学科一病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