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监护室(ICU)的白色世界里,仪器的滴答声与呼吸设备的嗡鸣交织成特殊的生命乐章。这里的患者,或是因昏迷陷入沉睡,或是被气管插管束缚了言语,他们无法像常人一样用语言表达不适与需求。然而,生命总会以各种微妙的方式发出 “无声呼救”,而读懂这些信号,正是 ICU 护士守护生命的关键使命。
生命体征:最基础的 “呼救密码”
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却是 ICU 护士最先关注的生命密码。正常心率在 60 - 100 次 / 分钟,当患者心率突然升至 120 次 / 分钟以上,可能意味着疼痛、失血、感染性休克等潜在危机;血压骤降则可能预示着循环衰竭。曾有一位术后患者,血压从平稳的 120/80mmHg 突然降至 80/50mmHg,护士立即警觉,通过快速补液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成功避免了更严重的休克发生。呼吸频率的变化同样暗藏玄机,急促的呼吸可能是缺氧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征兆,而异常缓慢的呼吸则可能是呼吸中枢抑制的表现。体温的波动也不容忽视,高热可能提示感染,而低体温则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和心脏收缩力。ICU 护士需要时刻紧盯这些数字的细微变化,捕捉其中可能隐藏的危险信号。
身体语言:无法言说的 “紧急信号”
当患者失去语言能力,他们的身体便成了表达不适的唯一工具。肢体的挣扎、手指的抽搐、皱眉、面部肌肉的紧绷,这些细微的动作都可能是疼痛的信号。有的患者会无意识地拉扯身上的管道,这或许是因为管道带来的不适,也可能是意识模糊下的本能反应,护士需要及时评估,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管道位置或给予适当的约束。眼神也是重要的交流窗口,患者惊恐的眼神、频繁的眨眼,可能是在表达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眼神呆滞、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则可能提示病情恶化。一位因脑卒中昏迷的患者,原本平静的面部突然出现痛苦的扭曲,护士凭借经验迅速检查,发现是患者发生了胃管堵塞导致的反流,及时处理后,患者的表情才恢复平静。
检验指标:数据背后的健康真相
血液、尿液等各种检验指标如同生命的 “晴雨表”,为护士判断病情提供重要依据。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血红蛋白降低则可能意味着失血。血生化指标里,血钾过高或过低都会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血糖的剧烈波动,无论是高血糖导致的酮症酸中毒,还是低血糖引发的意识障碍,都需要护士迅速采取措施。血气分析更是评估患者呼吸和酸碱平衡的关键,通过解读其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 值等数据,护士能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呼吸衰竭、酸中毒或碱中毒,并协助医生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仪器报警:智能时代的 “生命预警”
现代 ICU 配备了各种先进的监护仪器,它们的报警声如同尖锐的号角,提醒护士潜在的危险。呼吸机的报警可能意味着患者气道堵塞、漏气或呼吸对抗;心电监护仪的异常波形报警,可能提示心律失常。但面对频繁的报警,护士需要练就 “火眼金睛”,区分真假报警。有时,患者肢体的轻微移动可能导致心电信号干扰,引发误报警;而管道的打折、扭曲也会造成呼吸机的误判。这就要求护士既要重视报警信息,又要冷静分析,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准确判断报警背后的真实情况。
心理需求:被忽视的 “隐形呼救”
在关注患者生理信号的同时,心理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 “无声呼救”。ICU 的陌生环境、各种侵入性操作、与家人的分离,都可能给患者带来强烈的恐惧和焦虑。有些患者会表现出烦躁不安,拒绝治疗;有些则会沉默寡言,眼神黯淡。护士通过耐心的沟通、温柔的触摸、适时的鼓励,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播放舒缓的音乐、允许家人短暂探视、为患者擦拭身体、调整舒适的体位,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都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ICU 护士就像生命的 “翻译官”,在仪器的嗡鸣与患者的细微变化中,破译着 “无声呼救” 的密码。他们用专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经验和温暖的关怀,守护着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每一次准确解读信号,每一次及时干预,都是与死神的一场博弈,而他们的坚守,让无数生命在黑暗中重见曙光。
(刘文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综合重症监护室病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