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肺结节不同大小、不同阶段的症状及处理原则

2025-08-27 20: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健康体检日益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胸部 CT 检查报告上看到 “肺结节” 三个字。面对这个陌生的医学术语,不少人陷入恐慌,担心它是肺癌的前兆。事实上,肺结节是一个影像学概念,指在肺部影像上表现为直径≤3 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不同大小、不同阶段的肺结节,其症状和处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科学应对肺结节,避免不必要的焦虑。

肺结节的大小分类与对应症状
根据直径大小,肺结节通常被分为微小结节(直径<5 毫米)、小结节(直径 5-10 毫米)和结节(直径 10-30 毫米)。在肺结节的早期阶段,特别是微小结节,大部分患者没有任何明显症状,就像身体里默默生长的 “隐形小卫士”,悄无声息地存在着。这是因为微小的结节对肺部的通气换气功能以及周围组织的影响微乎其微,它们静静地潜伏在肺部,不引发咳嗽、咳痰、胸痛等不适,往往只能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胸部检查时偶然被发现。

当肺结节直径发展到 5-10 毫米时,部分患者可能开始出现一些轻微症状。这些症状没有特异性,容易被忽视或与其他疾病混淆。比如,偶尔出现的刺激性干咳,就像喉咙里进了一根细小的绒毛,引发不自主的咳嗽;也可能有轻微的胸闷,感觉胸口像被一层薄纱笼罩,呼吸不像平时那么顺畅;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出现痰中带血丝的现象,血丝如细丝般混杂在痰液里,容易让人产生不安。不过,这些症状并不一定是由肺结节直接导致,还可能与其他肺部疾病或呼吸道感染有关。

而直径 10-30 毫米的肺结节,对肺部及周围组织的影响相对较大,出现症状的概率也更高。患者可能会有较为频繁的咳嗽,咳嗽程度轻重不一,有时是阵发性的剧烈咳嗽,让人咳得面红耳赤;有时则是持续的慢性咳嗽,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胸痛也是常见症状之一,疼痛性质多样,可能是隐隐作痛,如同钝器轻压胸部;也可能是刺痛,像被针尖快速刺了一下;严重时,疼痛还会随着呼吸或咳嗽加剧。此外,患者可能会感到气短,在日常活动如爬楼梯、快走时,呼吸急促感明显增强,稍作活动就气喘吁吁。如果肺结节压迫到气管、支气管,还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影响正常的睡眠和休息。

肺结节不同阶段的处理原则
对于微小结节(直径<5 毫米),由于恶性概率极低,一般建议采取定期随访观察的策略。通常情况下,首次发现微小结节后,会在 3-6 个月进行第一次复查,若结节无明显变化,后续可延长随访间隔,改为每年复查一次胸部 CT。在随访过程中,医生会密切关注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等变化。只要结节保持稳定,没有增大、密度改变或出现分叶、毛刺等恶性征象,就无需过度干预,继续定期复查即可。这种保守的处理方式既能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操作给患者带来伤害和负担。

当肺结节直径在 5-10 毫米时,处理方式会更加谨慎。医生会综合考虑结节的形态、密度、边缘特征以及患者的年龄、吸烟史、家族肿瘤病史等危险因素。如果结节形态规则,边缘光滑,密度均匀,且患者没有明显的肺癌高危因素,可适当延长随访周期,如每 6-12 个月复查一次胸部 CT。若在随访过程中发现结节有增大趋势,或出现恶性征象,如边缘毛糙、有分叶、内部密度不均匀等,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如进行高分辨率 CT 扫描、PET-CT 检查,或通过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活检等手段获取结节组织,明确病理性质。一旦确诊为恶性,应及时制定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案;若为良性病变,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切除或继续观察。

对于直径 10-30 毫米的肺结节,因其恶性可能性相对较高,处理措施更为积极。一般会首先建议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检查,明确结节性质。除了上述提到的高分辨率 CT、PET-CT、支气管镜和经皮肺穿刺活检等检查方法外,还可能会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手段辅助诊断。如果高度怀疑为恶性,且患者身体条件允许,通常会优先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胸腔镜手术、开胸手术等,医生会根据结节的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术后,还会根据病理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辅助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等后续治疗,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即使最终病理诊断为良性,若结节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持续的咳嗽、胸痛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可考虑手术切除。

肺结节是一个复杂的医学问题,不同大小、不同阶段的肺结节有着不同的症状和处理原则。发现肺结节后,不必惊慌失措,应及时携带检查资料前往正规医院,找专业的呼吸科、胸外科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遵循医生制定的随访或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就能更好地应对肺结节,守护肺部健康。

(张永亮 义马市人民医院 临床普通外科/胸外科/肿瘤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