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慢阻肺患者家庭氧疗的注意事项

2025-08-19 08: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家庭氧疗是改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但需严格遵循科学规范以确保疗效与安全性。以下是关键注意事项:

一、设备选择与安装环境

应使用医用级制氧机或压缩氧气瓶,避免家用保健型设备替代专业医疗设备。机器需放置在通风良好、干燥且远离火源的位置,周围无障碍物阻碍散热。供氧导管应选用食品级硅胶材质,定期检查接口密封性,防止漏气导致浓度不足。建议配备湿化装置以保持呼吸道湿润,尤其在气候干燥地区使用时,可加入适量生理盐水而非纯净水,避免细菌滋生。

二、流量与浓度的精准控制

多数慢阻肺患者需采用低流量持续吸氧模式(通常为1-2升/分钟),过高浓度可能抑制呼吸中枢功能。初始阶段应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指夹式脉搏仪)调整参数,目标是将静息状态下的血氧维持在88%-92%之间,既保证组织供氧又不引发二氧化碳潴留风险。夜间睡眠时可适当提高流速至1.5-2.5升/分钟,但需警惕嗜睡等异常反应,必要时减少剂量。切勿自行随意调高流量,以免干扰自主呼吸节律。

三、每日使用时长与时段规划

推荐每天累计吸氧时间不少于15小时,分次进行比单次长时间更有效。例如晨起后、午休前及睡前各安排1小时,配合日常活动间隙补充。对于合并严重低氧血症者,可延长至24小时连续供氧,但需定期评估耐受性。注意避免餐后立即吸氧,因消化过程会短暂增加耗氧量,此时可优先完成治疗再进食。运动康复期间若出现气促加重,应及时启动临时补氧以支持锻炼耐受度提升。

四、个人卫生与感染预防

鼻导管或面罩需每日用肥皂水清洗并完全晾干,每周更换一次备用配件。接触氧气接口前后必须彻底洗手,禁止共用吸氧装置以防交叉感染。鼻腔黏膜干燥者可涂抹凡士林保护皮肤完整性,减少刺激感。长期使用者建议每季度进行一次肺部影像学复查,排查真菌定植等并发症迹象。若出现痰液性状改变、发热等症状,应立即暂停使用并就医排查呼吸道感染可能。

五、安全操作规范

严禁在氧气设备附近吸烟或使用明火,因高浓度氧气环境下极易引发爆燃事故。移动设备时应先关闭电源开关,防止机械故障导致意外泄压。儿童及认知障碍者家庭需加装防护罩锁定调节旋钮,避免误触造成高压冲击伤。便携式氧气瓶运输时必须固定于专用支架,避免倾倒碰撞引发泄漏风险。定期检查管路老化情况,发现裂纹立即更换新管。

六、疗效监测与方案调整

建议每周记录晨起、静息及活动后的血氧数值变化曲线,结合呼吸困难评分量表(如mMRC)评估症状改善程度。若连续两周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血氧持续低于目标范围、日间嗜睡加重、下肢水肿新发或原有水肿加剧,提示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动脉血气分析,全面评估酸碱平衡状态及代偿机制是否健全。多学科团队(包括呼吸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应每3个月复诊一次,根据肺功能检测结果优化综合管理策略。

七、心理支持与社会适应

长期依赖辅助供氧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情绪,家属需协助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通过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参与病友互助小组可有效缓解孤独感,学习他人经验中的实用技巧。职业康复师指导逐步恢复轻度体力劳动能力,有助于重建自我价值认同感。经济条件允许时,可配置便携式脉冲需求型氧气系统,便于短途出行时维持治疗连续性。

家庭氧疗的成功实施依赖于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的共同协作,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动态调整方案,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治疗价值。任何异常体征的出现都应及时反馈给主治医师,避免延误病情干预时机。

(付莉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东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