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激素,很多人会联想到 “副作用”“依赖性”“肥胖”,甚至将其视为 “洪水猛兽”。但在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病区的临床诊疗中,激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类重要化学物质,它们像 “信使” 一样在体内传递信号,调控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等关键生理过程。身体若缺乏必要的激素,会导致一系列功能紊乱,甚至引发严重疾病。了解激素的真实作用,打破对它的偏见,才能正确认识这种维持生命活动的 “必需品”。
一、激素是身体的 “调控大师”,无处不在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胰腺、性腺等)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微量化学物质,虽然含量极少(通常以微克或纳克计算),但作用却至关重要。它们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与特定细胞上的 “受体” 结合,像 “钥匙开锁” 一样启动或抑制细胞功能,从而调节身体的生长、代谢、繁殖等各种生命活动。
人体内分泌系统就像一个 “精密的指挥中心”,不同的激素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维持着身体的平衡。比如,清晨醒来时,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会逐渐升高,帮助身体从睡眠中苏醒,提升活力;进食后,胰腺分泌的胰岛素会增加,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被利用;青春期时,性腺分泌的性激素会推动生殖器官发育,出现第二性征。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激素的调控,一旦激素分泌异常,身体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从中医角度看,激素的调控作用与 “气血”“阴阳”“脏腑功能” 密切相关。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气血在体内运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平衡,这与内分泌系统中激素的协同作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中医里 “肾” 的功能与生长激素、性激素的作用相似,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脾” 主运化,与胰岛素调节血糖、促进物质代谢的功能相呼应;“肝” 主疏泄,对性激素的平衡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这些关键激素,缺了会出大问题
人体中有数十种激素,每种都有其独特的功能,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激素,都会导致相应的生理功能障碍,影响健康。
1. 生长激素:身体生长的 “催化剂”
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骨骼、肌肉、内脏的生长发育,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至关重要。儿童若缺乏生长激素,会出现生长迟缓,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形成 “侏儒症”;若分泌过多,则可能导致生长过快,形成 “巨人症”(儿童期)或 “肢端肥大症”(成年期)。
生长激素的分泌具有昼夜节律,夜间深度睡眠时分泌最旺盛,这也是为什么充足的睡眠对儿童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原因之一。成年后,生长激素虽不再主导身高增长,但仍参与新陈代谢,调节脂肪分布和肌肉量,缺乏时可能导致脂肪堆积、肌肉萎缩、体力下降。
在中医理论中,生长激素的作用与 “肾精” 密切相关。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骼发育良好,身材高大;肾精不足则生长迟缓,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描述了肾精对生长发育的推动作用,与生长激素的功能不谋而合。
2. 甲状腺激素:代谢的 “引擎”
甲状腺激素(包括 T3 和 T4)由甲状腺分泌,是调节新陈代谢的 “核心引擎”,几乎影响身体所有细胞的功能。它能促进能量代谢,维持体温稳定,同时支持神经系统发育和骨骼生长。
婴幼儿时期若甲状腺激素不足,会导致 “呆小症”,表现为生长迟缓、智力低下、表情呆滞;成年人缺乏甲状腺激素(甲减),会出现代谢减慢,表现为怕冷、乏力、体重增加、便秘、精神萎靡;反之,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则会让代谢 “超速”,出现怕热、多汗、体重下降、心慌、情绪急躁等症状。
中医将甲状腺激素异常导致的代谢问题归为 “脾肾阳虚”“肝火旺盛” 等范畴。甲减患者的怕冷、乏力、便秘等症状,多属脾肾阳虚,阳气不足则运化无力,代谢减缓;甲亢患者的怕热、多汗、情绪急躁等表现,则多为肝火旺盛或阴虚火旺,火热内盛导致代谢亢进。
3. 胰岛素:血糖的 “调节器”
胰岛素由胰腺中的胰岛 β 细胞分泌,是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就像 “血糖清洁工”,能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被利用或储存,防止血糖过高。
身体缺乏胰岛素(如 1 型糖尿病),或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抵抗,如 2 型糖尿病),会导致血糖无法被有效利用,引发糖尿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神经、肾脏等器官,导致多种并发症。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是治疗 1 型糖尿病和部分 2 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控制血糖,保护身体器官,而非 “有害物”。
中医称糖尿病为 “消渴病”,其发病与 “肺”“胃”“肾” 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导致的血糖升高,在中医看来是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两虚等原因所致。例如,胃热炽盛则多食易饥,肾阴亏虚则多尿,这些都与胰岛素调节血糖的功能异常有着密切联系。
4. 性激素:生殖与第二性征的 “塑造者”
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女性)和睾酮(男性),由性腺(卵巢或睾丸)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生殖器官发育、维持生殖功能、塑造第二性征。
女性缺乏雌激素,会导致月经紊乱、闭经、乳房发育不良,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还会引发骨质疏松、潮热盗汗等症状;男性缺乏睾酮,会导致精子生成减少、性欲减退、肌肉力量下降、体毛稀疏。性激素的平衡对生殖健康至关重要,异常时可能导致不孕不育、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中医中,性激素的功能与 “肝肾”“冲任二脉” 相关。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共同维持生殖功能;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调和则月经正常、生殖功能旺盛。女性更年期雌激素下降出现的潮热盗汗等症状,多属肝肾阴虚;男性睾酮不足导致的性功能减退,多与肾阳不足、肾精亏虚有关。
5. 皮质醇:应激与能量的 “储备库”
皮质醇由肾上腺分泌,是应对压力的 “应激激素”,同时参与调节能量代谢、免疫系统功能。在突发压力(如受伤、惊吓)时,皮质醇会迅速升高,调动身体能量,提高血糖水平,增强注意力和反应速度,帮助身体应对危机。
但皮质醇并非 “只在压力时工作”,它的分泌有昼夜节律,清晨最高,傍晚降低,维持着身体的能量平衡。若长期缺乏皮质醇(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会导致乏力、低血压、低血糖、免疫力下降,甚至出现危象;反之,长期过高则可能引发肥胖、高血压、骨质疏松等问题。
中医认为皮质醇的作用与 “肝气”“脾气”“肾气” 相关。长期压力导致皮质醇升高,多因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进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痰湿内生,出现肥胖等症状;而皮质醇缺乏导致的乏力、免疫力下降,则多属气虚、脾肾两虚,正气不足则无法抵御外邪,身体机能减退。
三、激素的 “名声受损”,多是因为 “用错了”
激素之所以被很多人误解,主要是因为对 “外源性激素” 的不当使用或副作用的片面认知。实际上,激素本身并非 “坏东西”,问题多出在 “使用不当” 上。
1. 滥用糖皮质激素,导致副作用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是临床常用的抗炎、抗过敏药物,能有效治疗哮喘、类风湿关节炎、皮肤病等疾病。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引发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骨质疏松、血糖升高、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并非激素本身的错,而是由于 “超生理剂量” 和 “长期使用” 导致的,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如短期、小剂量),能最大限度减少副作用。
从中医角度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出现的副作用,多与 “痰湿内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 有关。向心性肥胖是痰湿积聚的表现;骨质疏松多为肝肾不足,肾精亏虚不能濡养骨骼;免疫力下降则是正气不足,脾肺气虚所致。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配合中医调理,如健脾祛湿、滋阴补肾、益气扶正等,可减轻其副作用。
2. 混淆 “激素类型”,一概而论
很多人将所有激素混为一谈,认为 “只要是激素就有害”,这是错误的。临床使用的激素种类很多,除了糖皮质激素,还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等,这些激素在治疗相应疾病时是 “必需品”,如胰岛素对 1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是 “救命药”,甲状腺激素对甲减患者是 “替代治疗”,合理使用利远大于弊。
3. 对 “激素依赖性” 的误解
部分疾病(如某些皮肤病、哮喘)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突然停药会导致症状反弹,这被称为 “激素依赖性”。但这并非激素 “成瘾”,而是因为长期使用激素后,身体自身分泌激素的功能受到抑制,突然停药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骤降。只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缓慢停药,就能避免这种情况,而非激素本身具有 “依赖性”。
中医在应对激素依赖性方面有独特优势,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帮助身体恢复自身激素分泌功能。例如,对于激素依赖性皮炎,可采用清热凉血、健脾祛湿的中药,减轻皮肤症状,同时逐渐减少激素用量,降低依赖性。
四、身体缺了激素,该如何 “补充”?
当身体缺乏某种激素时,合理补充是必要的治疗手段,补充的原则是 “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能有效恢复身体功能。
1. 替代治疗:缺多少补多少
对于自身分泌不足的激素,通常采用 “替代治疗”,即补充外源性激素,模拟身体正常的分泌水平。比如:甲减患者补充左甲状腺素,剂量根据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调整;1 型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补充氢化可的松,模拟皮质醇的昼夜分泌节律;更年期女性补充雌激素(需排除禁忌症),缓解更年期症状。替代治疗的关键是 “个体化”,需定期监测,避免不足或过量。
2. 调节功能:改善激素分泌环境
对于激素分泌功能减退但未完全丧失的情况,可通过调节内分泌功能促进自身分泌。比如:部分 2 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体重、运动、使用增敏剂),能减少胰岛素用量甚至停用;下丘脑 - 垂体功能异常者,可通过治疗原发病(如垂体瘤手术),恢复其对下级腺体的调控功能。
3. 中医调理:从整体平衡入手
中医调理激素缺乏,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改善分泌内环境。例如:生长激素不足导致的生长迟缓,以补肾填精、健脾益气为主,选用六味地黄丸、归脾汤等;甲减属脾肾阳虚者,采用温阳健脾、补肾散寒的方法,如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更年期女性雌激素下降,以滋阴补肾、疏肝理气为主,选用知柏地黄丸、逍遥散等。
五、呵护内分泌,让激素 “各司其职”
维持激素平衡,需要从生活方式入手,呵护内分泌系统的健康:
1. 均衡饮食,提供激素合成原料
激素合成需要多种营养素,日常饮食应多样化,适量摄入富含碘(海带、海鱼)、锌(坚果)、蛋白质(瘦肉、鸡蛋)等的食物。中医需辨证施食:肾阳不足者适当食用羊肉、韭菜;阴虚火旺者宜食百合、银耳;脾胃虚弱者多食山药、莲子。
2. 规律作息,维持激素分泌节律
很多激素的分泌有昼夜节律,长期熬夜会打乱节律。保持每天 7-8 小时睡眠,固定作息时间。中医强调 “顺应天时”,“人卧则血归于肝”,按时作息能帮助肝、胆等脏腑功能正常运行。
3. 适度运动,改善激素敏感性
规律运动能提高身体对激素的敏感性,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力量训练。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维持激素平衡有益。
4. 管理压力,避免激素紊乱
长期精神压力会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升高,引发内分泌紊乱。通过冥想、兴趣爱好等缓解压力。中医认为 “怒伤肝”“思伤脾”,可通过饮用玫瑰花茶、按摩太冲穴等疏肝解郁,促进激素平衡。
5. 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异常
内分泌系统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血糖、性激素等检查,能及时发现异常,尽早干预。
六、总结:激素是 “生命必需”,合理看待是关键
激素不是 “坏东西”,而是身体不可或缺的 “调控者”,从生长发育到新陈代谢,都离不开激素的参与。身体缺了必要的激素,会导致严重健康问题,合理补充是重要治疗手段。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看,激素的作用与中医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无论是西医的替代治疗,还是中医的整体调理,最终目的都是维持身体平衡。对激素的恐惧多源于对 “外源性激素” 副作用的片面认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结合中医调理,就能扬长避短。
日常呵护内分泌系统,保持激素平衡,才能让身体各器官 “正常运转”。激素本身是 “好东西”,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合理对待,它始终是守护身体健康的 “重要力量”。
(李杰玉 南阳市中心医院 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病区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