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只是 “月经不调”,内分泌紊乱才是根源

2025-09-02 14:5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提到多囊卵巢综合征,很多人会简单理解为 “月经不准时”,甚至认为只是 “卵巢里长了囊肿”。但在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病区的临床诊疗中,这种疾病的本质远非如此 —— 它是一种复杂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综合征,涉及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等一系列问题,月经不调只是其中最明显的表现之一。若仅将其当作 “月经问题” 对待,忽视背后的内分泌紊乱,可能会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引发肥胖、不孕、糖尿病等更严重的健康问题。了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内分泌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进行调理,降低长期健康风险。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是 “内分泌紊乱” 引发的连锁反应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并非单纯的妇科疾病,而是以内分泌紊乱为核心的全身性代谢问题。其主要特征是排卵异常(稀发排卵或无排卵)、卵巢多囊样改变,以及高雄激素相关的临床表现(如多毛、痤疮),这三者背后都指向同一个根源 —— 内分泌系统的失衡。

内分泌紊乱就像 “多米诺骨牌”,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刺激卵巢分泌过多雄激素;雄激素升高又会抑制排卵,导致月经不调,同时引发多毛、痤疮等症状;排卵异常则会让卵巢长期处于 “卵泡发育但不排出” 的状态,形成多囊样改变。这些问题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让内分泌紊乱越来越严重,症状也逐渐多样化。

因此,看待多囊卵巢综合征不能局限于 “月经” 或 “卵巢”,而要从整体内分泌代谢的角度出发,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二、这些 “异常信号”,都是内分泌紊乱的表现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症状复杂多样,除了月经不调,还会在身体多个系统表现出异常,这些都是内分泌紊乱的具体体现,需要综合识别。

1. 月经异常:排卵障碍的直接反映
月经不调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超过 35 天)、经期不规律(有时两三个月来一次,有时一个月来两次),甚至闭经。这是因为内分泌紊乱导致卵巢无法正常排卵 —— 正常情况下,卵巢每月排出一个成熟卵子,没有受孕则会出现月经;而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卵巢内有多个小卵泡发育,但无法成熟排出,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对抗,就会导致月经紊乱。

这种月经异常并非 “单纯的月经问题”,而是长期排卵障碍的结果,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2. 高雄激素表现:激素失衡的外在特征
雄激素水平升高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核心内分泌异常之一,会引发一系列外在表现:

· 多毛:唇周、下颌、胸背部、下腹部、大腿内侧等部位出现粗硬的毛发,这是因为雄激素会刺激毛发生长;

· 痤疮:面部、前胸、后背反复出现痘痘,尤其是炎症明显的脓疱型痤疮,这是因为雄激素会促使皮脂腺分泌旺盛,堵塞毛孔;

· 脱发:头顶头发逐渐稀疏,类似男性秃顶,与雄激素对毛囊的抑制作用有关;

· 黑棘皮症: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出现颜色加深、粗糙增厚的斑块,这与高胰岛素血症和高雄激素共同作用有关。

这些表现不仅影响外貌,更提示体内激素失衡严重,需要及时调节。

3. 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的连锁反应
约 70% 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这是一种代谢异常状态 —— 身体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为了控制血糖,胰腺会分泌更多胰岛素,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这种代谢异常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肚子大、四肢相对较细),高胰岛素血症会促进脂肪在腹部囤积,同时抑制脂肪分解;

· 血糖异常:长期胰岛素抵抗会损伤胰岛功能,逐渐发展为糖耐量异常,甚至 2 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普通女性的 3-7 倍;

· 血脂异常: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代谢异常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长期健康的 “隐形杀手”,比月经不调更需要重视。

4. 生育问题:内分泌紊乱的严重后果
排卵障碍会直接导致不孕或反复流产,这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面临的常见生育挑战。即使侥幸怀孕,也可能因内分泌紊乱(如孕激素不足、高胰岛素血症)增加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早产、胎儿生长受限的风险。

这种生育问题并非 “输卵管堵塞” 等机械性原因,而是内分泌紊乱导致的排卵功能障碍,需要通过调节内分泌来改善,单纯的 “促排卵” 治疗往往效果有限。

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 “内分泌根源”,到底在哪里?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内分泌紊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胰岛素 - 高雄激素轴等多个调节轴的失衡,核心根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启动紊乱的 “钥匙”
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启动因素。高胰岛素血症会刺激卵巢分泌过多雄激素,同时抑制肝脏合成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使血液中游离雄激素水平升高,进一步加重高雄激素表现;反过来,高雄激素又会加剧胰岛素抵抗,形成 “胰岛素抵抗 - 高雄激素” 的恶性循环。

这种相互作用会让内分泌紊乱越来越严重,即使是体重正常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也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只是程度相对较轻。

2. 下丘脑 - 垂体功能异常:激素调节的 “指挥失误”
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频率异常,会导致垂体分泌的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升高,促卵泡生成素(FSH)相对不足。LH 升高会刺激卵巢分泌更多雄激素,而 FSH 不足则无法促进卵泡成熟,导致排卵障碍和卵巢多囊样改变。

这种 “指挥中心” 的功能异常,会进一步加剧卵巢功能紊乱,形成内分泌失衡的 “放大器”。

3. 遗传与环境因素:内外因共同作用
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糖尿病、肥胖、月经不调病史的女性,患病风险更高。但遗传并非唯一因素,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 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会诱发或加重胰岛素抵抗和内分泌紊乱,让潜在的遗传风险转化为实际疾病。

这也是为什么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原因。

四、中西医结合调理:从根源改善内分泌紊乱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调理不能只针对某一症状,而要以改善内分泌紊乱为核心,采用中西医结合的 “综合方案”,兼顾短期症状缓解和长期健康维护。

1. 西医调理:精准干预内分泌与代谢异常
西医调理的重点是针对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排卵障碍等核心问题,快速纠正异常:

· 改善胰岛素抵抗:这是调理的基础,常用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等胰岛素增敏剂,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水平,从而减少雄激素分泌;对于肥胖患者,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GLP-1 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既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又能辅助减重;

· 降低雄激素水平:对于多毛、痤疮明显的患者,可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如达英 - 35),通过抑制 LH 分泌和卵巢雄激素合成,降低体内雄激素水平,同时调节月经周期;也可使用螺内酯等抗雄激素药物,减轻高雄激素表现;

· 促进排卵: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雄激素后,可使用克罗米芬、来曲唑等促排卵药物,诱导卵泡成熟和排出,提高受孕概率;

· 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体重是改善内分泌紊乱的关键,通过低热量、低升糖指数(低 GI)饮食(如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质)和规律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减轻体重 5%-10%,就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恢复排卵。

2. 中医调理:整体调和气血阴阳,改善脏腑功能
中医将多囊卵巢综合征归为 “月经不调”“不孕”“癥瘕” 等范畴,认为其核心是 “脾肾两虚、肝郁气滞、痰湿内阻”,调理需从整体入手,改善内分泌 “土壤”:

· 辨证分型调理: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方剂,如痰湿内阻型(肥胖、多毛、腹胀)选用苍附导痰丸,健脾祛湿、化痰通络;肝郁气滞型(情绪烦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选用逍遥散,疏肝解郁、调理气血;脾肾两虚型(乏力、怕冷、月经量少)选用六味地黄丸合参苓白术散,补肾健脾、益气养血;

· 非药物疗法辅助:针灸选取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位,调节肝脾肾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排卵功能;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温阳散寒、促进气血运行;耳穴压豆(选取肾、脾、内分泌等穴位),辅助调节内分泌;

· 情志调理:中医认为 “肝主疏泄”,情绪压抑会加重肝郁气滞,进而加剧内分泌紊乱。通过冥想、气功、音乐疗法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改善症状。

3.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提高调理效果
中西医结合能发挥各自优势,让调理更全面:

· 急性期:以西医为主,快速控制高胰岛素、高雄激素等严重异常,缓解月经不调、痤疮等症状;同时配合中药减轻西药副作用(如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反应);

· 慢性调理期:以中医为主,通过中药、针灸等方式改善脾肾功能、化痰祛湿,巩固调理效果,降低复发风险;同时西医逐渐调整药物剂量,避免长期依赖;

· 生育准备期:在西医促排卵的同时,配合中医补肾调经、促卵泡发育的方剂(如五子衍宗丸),提高卵子质量和子宫内膜容受性,增加受孕成功率。

五、这些 “认知误区” 要避开,不然调理白费劲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调理过程中,常因认知误区导致效果不佳,甚至加重病情,需要特别注意:

1. 误区一:“只要月经正常了,病就好了”
很多人认为 “月经规律就是调理好了”,其实不然。月经正常可能是药物(如口服避孕药)控制的结果,并不代表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等根本问题得到解决。若自行停药,月经可能再次紊乱,且代谢异常会持续损害健康。判断病情是否改善,需综合评估月经、雄激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排卵功能等多项指标,而非单一的月经情况。

2. 误区二:“不胖就没有胰岛素抵抗,不用调理代谢”
即使是体重正常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也可能存在 “瘦多囊”—— 即胰岛素抵抗和代谢异常,只是肥胖不明显。这类患者若忽视代谢调理,同样会面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且排卵障碍难以改善。无论体重是否正常,都需要检查胰岛素抵抗情况,必要时进行干预。

3. 误区三:“生完孩子后,病就好了”
部分患者产后月经可能暂时恢复正常,便认为疾病已痊愈。实际上,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产后若不持续调理,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等问题会再次显现,甚至随着年龄增长加重。生育后仍需关注代谢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

4. 误区四:“依赖药物,忽视生活方式调整”
有人认为 “只要吃药就行,不用控制饮食、运动”,这种想法错误。药物只能辅助改善内分泌异常,而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和运动)是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体重的核心,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不调整生活方式,不仅药物效果会大打折扣,还可能需要不断增加药量,增加副作用风险。

六、总结:多囊卵巢综合征,调理内分泌是核心
多囊卵巢综合征远非 “月经不调” 那么简单,其本质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高雄激素为核心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综合征,会影响月经、生育、代谢甚至长期健康。调理的关键不是 “单纯调经”,而是从根源改善内分泌紊乱,兼顾短期症状缓解和长期代谢健康。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西医精准干预激素和代谢异常,中医整体调和气血脏腑,同时坚持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才能打破内分泌紊乱的恶性循环,改善症状,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长期风险。

记住,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早期发现、科学调理,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其对健康的影响,让身体回归平衡状态。

(李杰玉 南阳市中心医院 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病区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