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糖总失控?中医教你从“脾肾”根源调理糖尿病

2025-06-05 16: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血糖又高了!明明没吃甜食,怎么还是降不下来?”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困扰。西医用降糖药、胰岛素控制血糖,但不少人发现,药越吃越多,血糖却像坐过山车——忽高忽低,甚至出现头晕、乏力、手脚麻等并发症。其实,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核心不是“血糖高”,而是“脾肾出了问题”。调理好脾肾,血糖自然稳。

一、糖尿病的“脾肾真相”:不是血糖高,是身体“缺能量”

中医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但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到“消渴症”——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和现在的糖尿病症状一模一样。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根本是“脾肾两虚”:脾是“后天之本”,负责消化吸收;肾是“先天之本”,储存能量。脾肾虚了,身体就像没电的手机,功能全乱套。

1.脾虚:食物“转化”不了,血糖“堵”在路上

脾的作用是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气血”(能量)。如果脾虚,食物转化不了,就会变成“痰湿”(代谢废物)堆积在身体里。这些痰湿会堵住血管,导致血糖“堵”在血液里,降不下来。

比如,有些人明明吃得不多,但血糖还是高,就是因为脾虚,食物没转化成能量,反而变成了“垃圾”。

2.肾虚:能量“存”不住,血糖“漏”得快

肾的作用是储存能量(肾精)。如果肾虚,能量存不住,身体就会“缺电”,出现乏力、怕冷、腰酸等症状。为了补充能量,身体会“拼命”分解血糖,导致血糖忽高忽低——吃药时血糖低,不吃药时血糖高。

比如,有些糖尿病患者晚上尿频、出汗,就是因为肾虚,能量存不住,血糖“漏”得快。

3.脾肾互损:越虚越乱,血糖越难控

脾和肾是“互相帮忙”的关系:脾虚会导致肾虚(食物转化不了,能量存不进肾),肾虚又会加重脾虚(肾精不足,脾没力气工作)。两者互相影响,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越来越难控制。

二、中医调理糖尿病的3个核心原则

中医调理糖尿病,不是“降血糖”,而是“补脾肾、通经络、调饮食”,让身体自己恢复“平衡”。

1、补脾:让食物“转化”成能量

补脾的关键是“健脾祛湿”——既要增强脾的消化能力,又要清除体内的痰湿。

•饮食补脾:多吃黄色食物(脾属土,黄色入脾),比如小米、南瓜、山药、茯苓。这些食物容易消化,不会给脾增加负担。

•药膳补脾:可以用“四神汤”(茯苓、山药、莲子、芡实)煮粥,每周喝2-3次,能健脾祛湿,稳定血糖。

•穴位按摩:每天按揉“足三里穴”(膝盖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每次5分钟,能增强脾的消化功能。

2、补肾:让能量“存”得住

补肾的关键是“温补肾阳”——肾阳是身体的“小火炉”,肾阳足了,能量才能存得住。

•饮食补肾:多吃黑色食物(肾属水,黑色入肾),比如黑豆、黑芝麻、核桃、枸杞。这些食物能温补肾阳,改善怕冷、乏力等症状。

•药膳补肾:可以用“肉苁蓉炖羊肉”(肉苁蓉10g、羊肉50g),每周喝1次,能温补肾阳,稳定血糖。

•穴位按摩:每天按揉“涌泉穴”(脚底前1/3凹陷处),每次5分钟,能激发肾气,改善尿频、出汗等症状。

3、通经络:让气血“跑”得顺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容易堵(痰湿堆积),导致血糖“堵”在血液里。通经络的关键是“活血化瘀”——让气血跑得顺,血糖自然降。

•运动通络:每天散步30分钟,或者练“八段锦”(特别是“双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这两个动作),能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

•泡脚通络:每晚用40℃的温水泡脚15分钟,水里可以加艾叶、生姜(各10g),能温通经络,改善手脚麻、冷等症状。

•刮痧通络:每周刮1次“膀胱经”(后背脊柱两侧),从上往下刮,能排出体内的痰湿,改善血糖代谢。

三、中医调理糖尿病的3个常见误区

误区1:只降糖,不补脾肾

很多患者只盯着血糖数字,拼命吃降糖药,却忽略了脾肾虚的根本问题。结果药越吃越多,血糖却越来越难控制。中医认为,补脾肾是“治本”,降糖药是“治标”,只有标本兼治,血糖才能稳。

误区2:吃“无糖食品”就能控糖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无糖食品”(比如无糖饼干、无糖饮料),但这些食物往往用代糖(如木糖醇、阿斯巴甜)代替糖,虽然不升血糖,但代糖会刺激胰岛素分泌,长期吃反而会加重脾肾负担。中医建议,糖尿病患者尽量吃“天然食物”(比如粗粮、蔬菜),少吃加工食品。

误区3:运动越剧烈越好

有些患者为了降血糖,拼命运动(比如跑步、跳绳),结果运动后血糖反而更高。这是因为剧烈运动会导致“应激反应”,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升高血糖。中医建议,糖尿病患者适合“温和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每次30分钟,每周5次,既能降血糖,又不会伤身体。

四、真实案例:中医调理让血糖稳了3年

65岁的张大爷,糖尿病10年,一直吃降糖药,但血糖总是忽高忽低——早上空腹血糖8mmol/L,饭后血糖12mmol/L,还经常头晕、乏力、手脚麻。后来他找到中医,医生发现他“脾肾虚”:舌苔白厚(脾虚有湿),腰酸怕冷(肾虚),脉象沉细(气血不足)。

调理方案:

1、 饮食:每天喝“四神汤”粥(茯苓、山药、莲子、芡实各10g),吃黑豆、核桃补肾;少吃甜食、油腻食物。

2、 运动:每天散步30分钟,练“八段锦”。

3、 按摩:每天按揉足三里、涌泉穴各5分钟。

4、 药膳:每周喝1次“肉苁蓉炖羊肉”。

3个月后:张大爷的血糖稳定了——空腹血糖6mmol/L,饭后血糖8mmol/L,头晕、乏力、手脚麻的症状也消失了。现在他已经停药3年,血糖一直很稳。

五、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调理小贴士

1.饮食“三多三少”

•多吃粗粮(小米、玉米、燕麦)、蔬菜(菠菜、芹菜、西兰花)、黑色食物(黑豆、黑芝麻)

•少吃甜食(蛋糕、糖果)、油腻食物(炸鸡、红烧肉)、精细主食(白米饭、白面条)

2.运动“温和为主”

•适合:散步、太极拳、八段锦

•不适合:跑步、跳绳、举重(剧烈运动)

3.情绪“别焦虑”

•焦虑会导致“肝郁”,加重脾肾虚。可以每天听10分钟轻音乐,或者和家人聊天,保持心情舒畅。

4.睡眠“要充足”

•晚上11点前睡觉,保证7-8小时睡眠。睡眠不足会伤肾,导致血糖升高。

结语:调理脾肾,血糖自然稳

糖尿病不是“血糖高”的病,而是“脾肾虚”的病。中医调理糖尿病,不是“和血糖打架”,而是“帮身体恢复平衡”——补脾让食物转化成能量,补肾让能量存得住,通经络让气血跑得顺。只要坚持调理,血糖自然稳,并发症也会远离你。

当你不再盯着血糖数字,而是感受身体的变化——精力变好了,手脚不麻了,怕冷改善了,你就知道,中医调理糖尿病,调的是“根”,稳的是“命”。

(张媛媛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内分泌/风湿免疫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