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或甲状腺检查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而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常让人们困惑不已。这个分级究竟代表什么?不同级别有何差异?是否分级高就意味着癌症?其实,TI-RADS分级是医生通过超声对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给出的“评估标签”,读懂它,就能快速判断结节危险程度,避免过度恐慌或忽视风险。
TI-RADS全称为“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由国际超声医学领域制定,目的是统一甲状腺结节超声评估标准,让不同医生判断更一致,也方便患者理解。简单来说,医生会通过超声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等特征,对照标准给结节贴上1-6级标签,级数越高,恶性(癌变)可能性越大。
一、超声医生如何给结节“分级”?
医生判断结节性质,主要依据6个核心超声特征,这些是分级的关键:
结节形态:良性多为圆形、椭圆形等规则形态,边缘光滑;恶性常呈不规则形态,边缘像“毛刺”般向外延伸。
边界清晰度:良性结节边界清晰,能明确区分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恶性结节边界模糊,甚至与周围组织“粘连”。
内部回声:良性多为“等回声”或“高回声”,部分含“囊性成分”(类似水泡的无回声区);恶性常为“低回声”,内部多为实性,少见囊性成分。
是否有钙化:良性钙化多为“粗大钙化”或“弧形钙化”;恶性常出现“微钙化”—直径小于1毫米的细小钙化点,像“沙粒”分布在结节内,是恶性重要信号。
纵横比:良性结节纵横比通常小于1(横向生长,看起来 “扁”);恶性常大于1(纵向生长,看起来“瘦”,向甲状腺外突出)。
血流信号:良性结节血流多在周围,内部较少;恶性因生长活跃,内部血流丰富,甚至出现“紊乱血流”。
医生会综合这些特征判断,若结节同时有“低回声、微钙化、纵横比大于1”等多个恶性特征,恶性风险会升高,分级也随之提高。
二、TI-RADS 1-6级完整解读
TI-RADS 1-6级恶性风险逐步升高,应对方式也不同:
1级:正常甲状腺,无结节。恶性风险0%,按常规每年1次超声体检即可。
2级:良性结节,如纯囊性结节、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性结节等。恶性风险0%,无需治疗或穿刺,每1-2年复查1次超声。
3级:良性可能性大,仅有轻微可疑特征,占所有甲状腺结节的70%左右。恶性风险小于2%,无需立即穿刺或手术,首次3-6个月复查超声,若连续1年无变化,后续每年复查1 次;若结节增大或出现新可疑特征,及时就医。
4级:可疑恶性,是“风险分水岭”,分3个亚类:
4A级(低度可疑):仅1-2个恶性特征,恶性风险2%-10%,建议细针穿刺活检,良性则每6个月复查,恶性需进一步治疗。
4B级(中度可疑):3-4个恶性特征,恶性风险10%-50%,强烈建议穿刺,阳性率较高,恶性需评估手术,良性每3-6个月复查。
4C级(高度可疑):5-6个恶性特征,恶性风险50%-90%,必须穿刺,多数需手术,即使活检良性,1-3个月也要再次复查。
5级:高度怀疑恶性,具备所有典型恶性特征。恶性风险大于90%,立即穿刺确诊,确诊后尽快手术。
6级:已通过穿刺或手术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癌,超声报告仅作随访参考。恶性风险100%,严格遵医嘱治疗,术后定期复查。
三、避开3个常见误区
“结节越大,风险越高”:大小不是核心依据,5厘米的良性结节可能是2级,1厘米含恶性特征的结节可能是4C级,关键看超声特征和分级。
“4级结节就是癌症,必须手术”:4级是“可疑恶性”,4A级恶性概率仅2%-10%,多数穿刺后为良性,无需手术;即使4C级,也需穿刺确诊后再决定。
“穿刺会导致癌细胞扩散”:甲状腺细针穿刺针头极细,抽取细胞量少,临床研究证实安全微创,不会增加扩散风险,反而能避免不必要手术。
四、拿到报告后该做什么?
先看分级,1-2级在体检科或内分泌科常规随访;3级挂内分泌科定复查计划;4级及以上挂内分泌科或甲状腺外科,尽快安排穿刺。
携带旧报告,方便医生对比结节变化,更准确判断风险。
不自行“百度”对号入座,避免被夸大信息误导,相信专业医生。
即使恶性也别慌,甲状腺癌治愈率高,规范治疗后多能正常生活。
TI-RADS分级是甲状腺结节的“风险导航图”,1-3级以“观察”为主,4级以上需“警惕并进一步检查”。读懂分级,理性对待,才是对甲状腺健康负责。
(王肖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超声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