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儿童腹泻时,饮食调理和用药注意事项

2025-08-25 11: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儿童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尤其在婴幼儿群体中高发。它不仅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还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应对儿童腹泻,科学的饮食调理与合理用药是两大关键,二者协同作用,能有效促进康复,减少不良后果。

一、儿童腹泻的基本认识

儿童腹泻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腹泻多由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寄生虫等引起,具有传染性,常伴发热、呕吐、腹痛;非感染性腹泻则与饮食不当、气候变化、过敏、乳糖不耐受等相关,一般无高热,症状较轻。

儿童消化系统尚未成熟,胃酸少、消化酶活性低、肠道黏膜娇嫩、菌群易受干扰,这些特点使其更易发生腹泻。发病时,肠道黏膜受损,吸收功能下降,蠕动加快,导致营养吸收不良,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

二、饮食调理的重要原则

饮食调理对儿童腹泻的恢复至关重要,合理饮食能提供营养、减轻肠道负担、促进功能恢复,需遵循以下原则:

继续进食,避免禁食:许多家长认为腹泻时应禁食让肠道“休息”,这是错误的。禁食会导致营养不足,加重营养不良,影响肠道修复。即使严重腹泻,也需在医生指导下继续进食,调整饮食结构和食量。

清淡易消化,远离刺激:腹泻时肠道消化能力减弱,应选择米粥、面条、面汤、馒头等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生冷、坚硬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冰淇淋等,这类食物会刺激肠道,加重症状。

少量多餐,拒绝暴食:儿童肠道容量和消化能力有限,少量多餐可减轻负担,利于消化吸收。每次食量不宜过多,可增加进食次数,保证全天营养摄入。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腹泻会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易引发脱水和紊乱。需给儿童饮用口服补液盐(按说明书冲调,少量多次),也可喝米汤、稀释的苹果汁等,补充水分和能量。

三、不同阶段的饮食调理方法

腹泻不同阶段,肠道功能不同,饮食调理需调整:

急性初期:腹泻明显,肠道黏膜受损重,消化吸收差。饮食以流质为主,如米汤、稀面汤、口服补液盐,避免固体和高脂肪食物。少量多次进食,减轻肠道负担。

缓解期:腹泻次数减少,粪便渐正常,消化功能改善。可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如米粥、烂面条、鸡蛋羹、豆腐脑等,食物需细软、少调料。

恢复期:腹泻基本停止,肠道功能渐恢复但仍脆弱。饮食可逐步恢复正常,从软饭、蔬菜泥、水果泥、肉末等易消化食物开始,逐渐增加种类和数量。避免突然进食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以防复发。

特殊情况需注意: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无乳糖奶粉或添加乳糖酶;牛奶蛋白过敏导致的腹泻,需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

四、用药的基本原则

儿童腹泻用药需谨慎,遵循以下原则:

明确病因,对症用药:不同病因用药不同。感染性腹泻需按病原体选药,病毒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细菌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用敏感抗生素;非感染性腹泻主要调整饮食、使用益生菌等。

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还会破坏肠道菌群、加重腹泻、导致耐药性。仅在明确细菌感染时,才可遵医嘱使用,严禁自行增减剂量。

剂量与疗程准确:用药剂量需按年龄、体重计算,家长要严格遵医嘱或说明书用药,避免剂量不当。同时保证足够疗程,不可擅自停药,以防复发。

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儿童反应,若出现皮疹、呕吐、腹泻加重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五、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儿童腹泻常用药物及使用注意事项如下:

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抑制有害菌,促进有益菌繁殖,助力肠道功能恢复。常用的有双歧杆菌、乳酸菌等。需用温水送服,避免热水破坏活性;与抗生素同用时,间隔2-3小时,防止抗生素杀死益生菌。

蒙脱石散:能吸附肠道内病毒、细菌及毒素,保护肠黏膜,减轻腹泻。服用时需溶于适量温水搅匀,避免直接冲服以防呛咳;与其他药物间隔1-2小时,避免影响吸收。

口服补液盐:是预防和治疗脱水的重要药物,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需按说明书准确冲调,不可随意改变浓度;少量多次服用,避免一次大量饮用引发呕吐。严重脱水需静脉补液,不可仅用口服补液盐。

止泻药:一般不建议使用,尤其是强效止泻药(如洛哌丁胺)。因其会抑制肠道蠕动,导致病原体和毒素滞留,加重病情。仅在医生指导下,针对特定腹泻才可谨慎使用。

总之,儿童腹泻时,家长要重视饮食调理与合理用药。饮食上遵循继续进食、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补充水和电解质的原则,按阶段调整;用药时明确病因、避免滥用抗生素、掌握剂量疗程、关注不良反应。同时密切观察病情,若出现腹泻频繁、呕吐、精神差、尿量少等,需及时就医。通过科学调理与用药,多数儿童能顺利康复。

(王位新 新乡新华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