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儿童过敏性鼻炎如何应对?远离过敏原是第一步

2025-05-13 11:3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儿童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在儿童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不仅会导致患儿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等不适症状,还可能影响睡眠质量、注意力及生长发育,甚至诱发哮喘等其他过敏性疾病。应对儿童过敏性鼻炎,科学有效的管理至关重要,而远离过敏原则是整个应对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基础。

认识儿童过敏性鼻炎

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发生异常反应所致。当过敏原进入鼻腔后,会与鼻黏膜中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释放出组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引起鼻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从而出现一系列过敏症状。

儿童过敏性鼻炎可分为季节性和常年性两种类型。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主要由花粉等季节性过敏原引起,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春秋季发作;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则由尘螨、动物皮屑、霉菌等常年存在的过敏原所致,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无明显季节性。

一、常见过敏原识别

要远离过敏原,首先需要明确哪些物质可能引发儿童过敏性鼻炎。常见的过敏原主要有以下几类:

吸入性过敏原:这是引发儿童过敏性鼻炎最主要的过敏原类型。包括尘螨,广泛存在于床垫、被褥、枕头、地毯、沙发等物品中,其排泄物和尸体碎片是强过敏原;花粉,如树木花粉、草本植物花粉等,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主要诱因;霉菌,多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浴室、厨房、地下室等,其孢子可通过空气传播;动物皮屑,猫、狗等宠物的皮屑、唾液、尿液中含有过敏原,易引发过敏反应。

食物性过敏原:部分儿童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进而诱发过敏性鼻炎。常见的易致敏食物有牛奶、鸡蛋、鱼虾、海鲜、坚果、大豆等。

其他过敏原:如化妆品、香水、油漆、甲醛等化学物质,以及冷空气、烟雾等物理和化学刺激,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儿童过敏性鼻炎症状。

二、远离过敏原的具体措施

远离过敏原是预防和减轻儿童过敏性鼻炎症状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类型的过敏原,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应对吸入性过敏原: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打扫房间,减少灰尘和尘螨滋生。每周用热水清洗床单、被褥、枕套等床上用品,并用高温烘干,以杀死尘螨;控制室内湿度,将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40% - 60%之间,可使用除湿机或加湿器调节,避免潮湿环境滋生霉菌;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儿童外出,尤其是在早晨和傍晚花粉浓度较高的时间段。如需外出,应佩戴口罩、眼镜等防护用品,避免花粉进入鼻腔和眼部。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洗脸、漱口、清洗鼻腔;避免饲养宠物,若已有宠物,应将其安置在室外,避免儿童与其密切接触,并定期清洁宠物活动区域。

应对食物性过敏原: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饮食与过敏症状的关系,如发现儿童食用某种食物后出现鼻炎症状或症状加重,应及时避免再次食用该食物。必要时可进行食物过敏原检测,明确致敏食物,以便进行针对性规避。

应对其他过敏原:避免让儿童接触化妆品、香水、油漆、甲醛等化学物质,新装修的房屋应充分通风换气,待有害物质浓度降至安全范围后再入住;在寒冷天气,注意给儿童保暖,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鼻腔;严禁在儿童周围吸烟,避免儿童接触二手烟和三手烟。

其他应对措施

药物治疗:当儿童过敏性鼻炎症状较为明显时,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可有效缓解鼻痒、打喷嚏、流涕等症状;鼻用糖皮质激素喷剂,如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等,能减轻鼻黏膜炎症,缓解鼻塞症状;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等,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的患儿。药物治疗需严格按照医嘱进行,避免自行用药或擅自停药。

免疫治疗:对于过敏原明确且难以避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儿童,可考虑进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逐渐增加患儿对过敏原的接触剂量,使机体对过敏原产生耐受性,从而减轻或消除过敏症状。免疫治疗疗程较长,一般需要2 - 3年,且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日常护理:加强儿童的日常护理,有助于减轻过敏性鼻炎症状。如使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清洗鼻腔,可清除鼻腔内的过敏原、分泌物,减轻鼻黏膜炎症;鼓励儿童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合理搭配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总之,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应对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而远离过敏原是整个应对过程的第一步和基础。家长应充分认识过敏原的危害,积极采取措施让儿童远离过敏原,同时结合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日常护理等方法,有效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健康成长。

(王位新 新乡新华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