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房颤:心脏乱跳,警惕脑栓塞的风险

2025-05-16 18:5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脏宛如身体的引擎,规律有力的跳动维系着生命的节奏。然而,当它陷入“混乱舞步”——房颤时,一场悄无声息却危害巨大的风暴便在体内酝酿。房颤,全称为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其特点是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缩节律,取而代之的是快速而无序的颤动。看似只是心跳的异常,实则暗藏诸多凶险,尤其是脑栓塞风险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正常状态下,心脏每次收缩都能高效地将血液泵向全身各处,确保器官得到充足的氧气与养分供应。但在房颤发作时,心房无法协同工作,血液不能顺畅流出,容易淤积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就像潜伏在血管里的“不定时炸弹”,一旦脱落,便会随着血流四处飘荡。由于脑部血管丰富且结构精细,成为血栓最易堵塞的部位之一。当血栓阻塞脑动脉时,就会引发脑栓塞,也就是俗称的中风。轻者可能出现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视力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重者则可能导致偏瘫、昏迷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房颤的发生并非毫无征兆。许多患者在发病初期会感到心悸、胸闷、乏力等不适,仿佛有一只小鹿在胸腔内乱撞。有些还会伴随头晕、黑矇,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大脑短暂缺血所致。但这些症状往往具有间歇性,容易被忽视或误认为是劳累后的普通反应。随着病情进展,发作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也逐渐累积。长期的房颤会使心房扩大变形,进一步加重心律失常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它也会影响心脏的整体泵血效率,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身体其他器官也会因供血不足而出现功能障碍。

诱发房颤的因素多种多样。年龄增长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像机器零件会随使用年限增加而磨损老化一样,心脏传导系统的退变使得老年人更易患上房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是重要帮凶,它们通过损伤血管内皮、改变心肌代谢等方式,为房颤的发生创造温床。此外,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过度肥胖以及精神压力过大等,都在悄然侵蚀着心脏的健康防线。例如,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干扰电信号传导;肥胖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可促进心肌纤维化,增加房颤风险。

面对房颤的威胁,早期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心电图是筛查房颤的首选工具,能够捕捉到心脏电活动的细微变化。对于疑似病例,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更全面地记录心率情况,提高诊断准确率。一旦确诊为房颤,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药物治疗旨在控制心率、预防血栓形成,常用的有β受体阻滞剂、抗凝药等。导管消融术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射频能量破坏引起房颤的异常病灶,有望恢复心脏正常节律。

预防永远是对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房颤的基础,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措施有助于维护心血管系统稳定。定期体检也不可或缺,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密切关注心脏健康状况。当出现可疑症状时,务必及时就医,切莫抱有侥幸心理。

房颤虽常见,但其危害不容小觑。我们应当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将健康管理融入日常生活点滴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房颤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守护好生命的律动,让心脏重新奏响和谐有序的生命乐章。毕竟,每一次稳定的心跳背后,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龙蕊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全科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