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宝宝总攥拳、爱使劲?别误当“胀气”,可能是这些原因

2025-02-19 08: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对于新手爸妈来说,宝宝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们的心。不少家长发现,小宝贝总是紧紧攥着小拳头,还时不时爱使劲,小脸憋得通红。很多人在第一时间会联想到宝宝是不是胀气了,但其实,宝宝总攥拳、爱使劲背后可能有着多种原因,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科普。

一、正常生理现象
1. 神经发育未完善
新生儿时期,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成熟,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以及神经纤维的髓鞘化程度较低。这使得神经冲动在传导过程中容易出现泛化现象,就像电线没有良好的绝缘层,信号容易“串线”。宝宝攥拳、爱使劲,可能是神经系统在自我调节和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表现。这种使劲的动作,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进一步发育和完善。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一般在3 - 4个月后,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这种频繁攥拳使劲的情况会自然减少。

2. 莫罗反射
莫罗反射又称惊跳反射,是婴儿具有的一种原始反射。当宝宝突然受到外界刺激,比如较大的声响、强烈的灯光变化或者身体位置突然改变时,就会出现双臂外展伸直,继而内收并向前胸前抱,手指张开,同时双腿伸直,小脑袋向后仰,小脸憋得通红,看起来就像在使劲。这种反射是宝宝天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有助于他们在面临潜在危险时做出反应。莫罗反射在宝宝出生时就已经存在,通常在3 - 4个月时逐渐消失。

二、生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
1. 快速生长的需要
婴儿时期是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尤其是出生后的前三个月,宝宝的身体各器官和组织都在快速生长。在这个过程中,骨骼、肌肉需要不断地伸展和锻炼,以适应身体的生长需求。宝宝攥拳、使劲,其实是在进行一种自我锻炼,通过这些动作来促进肌肉和骨骼的发育,增强身体的力量。比如,宝宝使劲蹬腿,有助于腿部肌肉的发育和骨骼的生长,为日后的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础。

2. 探索身体和周围环境
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想要探索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环境。攥拳、使劲这些动作,是宝宝探索身体功能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感受自己身体的力量和变化,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和能力。同时,宝宝在使劲的过程中,也会观察周围人的反应,从而更好地与外界进行互动和交流。

三、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1. 肠胀气或肠绞痛
虽然不能一看到宝宝攥拳使劲就认为是胀气,但肠胀气和肠绞痛确实是导致宝宝出现这些表现的常见原因之一。当宝宝肠道内气体过多,或者肠道蠕动不协调时,就会引起腹部不适,出现肠胀气。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就会发展为肠绞痛。宝宝会因为腹部疼痛而表现出频繁攥拳、使劲,小脸憋得通红,双腿向上蜷曲,还可能会哭闹不止。一般来说,肠胀气在宝宝出生后2 - 3周开始出现,4 - 6周达到高峰,3 - 4个月后逐渐缓解。家长可以通过飞机抱、腹部按摩、拍嗝等方法帮助宝宝缓解肠胀气和肠绞痛。

2. 缺钙
钙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元素,对于宝宝的骨骼和牙齿发育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宝宝体内缺钙,会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攥拳、使劲、易惊醒、多汗等症状。严重缺钙时,还可能会引起佝偻病,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宝宝是否有枕秃、方颅、鸡胸等表现,结合血液检查来判断宝宝是否缺钙。如果确诊缺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同时让宝宝多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

3. 脑部发育异常
虽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不能忽视。某些脑部发育异常的疾病,如脑瘫等,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现肌肉张力异常,表现为总是攥拳、使劲,而且动作可能比较僵硬、不协调。如果宝宝除了攥拳使劲外,还伴有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翻身、坐立等动作明显晚于同龄宝宝)、智力发育迟缓、眼神呆滞等症状,家长应高度警惕,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如头部CT、磁共振成像(MRI)等,以便尽早发现和治疗。

四、结语
宝宝总攥拳、爱使劲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自然表现;也可能是某些健康问题的信号。家长在面对宝宝的这些表现时,不要过于惊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仔细观察宝宝的症状,结合宝宝的月龄、饮食、睡眠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宝宝只是偶尔出现攥拳使劲的情况,且精神状态良好、吃奶正常、睡眠安稳,一般不用过于担心;但如果宝宝频繁出现这些症状,或者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哭闹不止、发热、呕吐等,应及时带宝宝就医,以便明确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让我们用科学的知识和满满的爱心,陪伴宝宝健康成长。

(夏沛格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5))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