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核医学科,常能看到刚做完检查的人刻意和他人保持距离,甚至回家后也会分房睡、单独用餐。不少人会误以为他们 “怕传染”,其实不然。核医学检查与传染病毫无关系,这种 “躲避” 是为了减少身边人接触到体内残留的微量放射性物质,是一种科学的防护措施。搞清楚背后的原因,就能理解这种 “特殊举动” 并非多余,而是对自己和他人健康负责的表现。
一、核医学检查:靠 “微量放射性药物” 显影
核医学检查和普通的 CT、超声不同,它的核心是借助 “放射性药物” 来观察身体内部的功能变化。这些药物是带有微量放射性核素的特殊化合物,进入人体后,会随着血液流动分布到特定的器官或组织中。
放射性核素会持续发出极微弱的射线,就像 “自带信号灯” 一样。核医学科的特殊仪器(如 SPECT、PET)能捕捉到这些射线,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图像,帮助医生判断器官是否存在功能异常,比如甲状腺功能、心脏供血、肿瘤转移等情况。
这些放射性药物的剂量经过严格计算,既保证能清晰显影,又能让射线强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受检者身体造成伤害。但药物在体内代谢需要时间,检查后一段时间内,受检者体内仍会残留少量放射性物质,继续发出微弱射线 —— 这正是需要 “躲着人” 的真正原因。
二、“躲着人” 的核心:减少他人接触 “微量射线”
做完核医学检查后 “躲着人”,不是因为受检者携带了病原体,而是为了避免身边人(尤其是特殊人群)被动接触到体内残留的微量射线。虽然这些射线强度低、衰减快,但不同人群对射线的耐受度不同,需要区别对待。
(一)射线对普通人:短期接触风险极低,但仍需 “避嫌”
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短时间、近距离接触刚做完核医学检查的人,接收到的射线剂量微乎其微,远低于可能产生健康影响的阈值,基本不会有风险。但从 “尽量减少不必要辐射暴露” 的原则出发,受检者仍会主动保持距离,比如不在人群密集处久留、不与他人长时间贴身交谈,避免让他人 “无意义” 地接触射线。
(二)对特殊人群:需要重点 “躲避”
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女性对射线更为敏感,即使是微量射线,也可能对他们的健康产生潜在影响。因此,做完检查后,受检者需要特意避开这些人群,比如不抱婴幼儿、不与孕妇同床休息、哺乳期女性需暂停哺乳(具体时间遵医嘱)。这不是 “嫌弃”,而是为了保护这些抵抗力较弱的人群,避免他们受到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三)“躲着人” 是 “暂时的”:药物会随代谢排出
体内的放射性药物会通过尿液、粪便、汗液等途径逐渐排出体外,射线强度也会随着药物代谢而快速衰减,通常 1-3 天后(具体时间因药物种类而异),体内残留的放射性物质就会降低到安全水平,此时就不需要再 “躲着人” 了。这种 “躲避” 是暂时的,并非长期隔离,也不会对受检者的正常生活造成持续影响。
三、核医学检查后的 “防护指南”:这样做更安全
做完核医学检查后,不需要过度恐慌,也不用完全 “与世隔绝”,只需遵循简单的防护措施,就能在保护他人的同时,不影响自己的生活。
(一)控制 “接触距离” 和 “接触时间”
检查后 24 小时内,与他人保持 1-2 米的距离,避免长时间(超过 1 小时)近距离接触。比如家人之间可以正常交流,但不要长时间同床睡、同沙发看电视;在公共场合,尽量选择人少的位置,减少与陌生人的近距离接触。
(二)做好 “个人清洁”,加速药物排出
多喝水能促进放射性药物通过尿液排出,检查后 24 小时内,建议每天饮用 1500-2000 毫升温水(肾功能正常者),但不要过量饮水导致不适。同时,勤洗手、勤换衣服,尤其是排便、排尿后,要彻底清洗双手,避免药物残留通过皮肤或衣物间接接触他人。
(三)分开 “生活用品”,避免间接接触
检查后 1-2 天内,个人的餐具、水杯、毛巾、牙刷等生活用品要单独使用,不要与家人共用;衣物清洗时,建议单独清洗,避免与他人衣物混洗,减少药物残留通过生活用品传播的可能。
(四)特殊人群 “主动避开”
主动告知家人、同事自己刚做完核医学检查,尤其是家中有婴幼儿、孕妇或备孕女性时,要特意避开,必要时可暂时分房居住 1-2 天。如果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量选择人少的时段,避免在高峰期长时间拥挤。
(五)遵医嘱 “按时复查”
不同的核医学检查,使用的放射性药物种类和代谢速度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检查项目,给出个性化的防护建议(如需要 “躲避” 的时间、特殊注意事项)。受检者要严格遵循医嘱,若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不要自行调整防护措施。
四、这些 “误区” 要澄清:别对核医学检查有 “偏见”
很多人对核医学检查存在误解,觉得 “有辐射就不安全”“做完检查就会有后遗症”,其实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
(一)辐射剂量 “在安全范围内”
核医学检查使用的放射性药物剂量,都经过国家严格规定和计算,远低于可能导致健康风险的剂量。一次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剂量,相当于做几次胸部 CT,或自然环境中 1-2 年的辐射暴露量,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也不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二)“躲着人” 不是 “隔离”,更不是 “传染”
做完检查后的 “躲避” 是一种科学的防护措施,目的是保护他人,而非因为受检者 “有问题” 或 “会传染”。这种措施是暂时的、温和的,不会影响受检者的正常社交和生活,也不需要有心理负担。
(三)核医学检查 “不可替代”
核医学检查能提供器官功能层面的信息,这是 CT、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无法替代的。比如判断甲状腺结节是否有功能、评估心肌是否存活、寻找肿瘤转移灶等,都需要依靠核医学检查。不能因为 “怕辐射”“要躲人” 就拒绝必要的检查,耽误疾病诊断和治疗。
做完核医学检查后 “躲着人”,不是因为怕传染,而是为了减少他人接触体内残留的微量放射性物质,尤其是保护婴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这种防护措施简单易行,且是暂时的,只要遵循医嘱做好清洁、控制接触距离,就能安全度过这段时间。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就能消除对核医学检查的偏见,既不盲目恐慌,也不忽视必要的防护,理性看待这种 “特殊的检查后举动”。
(李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核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