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冠心病患者麻醉中血流动力学的调控原则与实践

2025-05-19 17:2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冠心病患者的麻醉管理如同在钢丝上行走——既要保证手术无痛,又要严防心肌缺血,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是这场“平衡术”的核心。当麻醉药物抑制心血管系统、手术创伤引发应激反应时,任何血压、心率的剧烈波动都可能诱发心肌梗死。因此,精准调控血流动力学,成为保障这类患者术中安全的关键。

一、血流动力学调控的核心原则:为心肌“减负”

冠心病的本质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对氧的供需失衡是诱发缺血的导火索。因此,调控的核心原则可总结为“两保一减”:

1.保证冠状动脉灌注

冠状动脉的血流主要依赖舒张压(冠状动脉灌注压≈舒张压-右心房压),若舒张压过低,心肌供血会直接减少。例如,当舒张压低于60mmHg时,即使收缩压正常,也可能因灌注不足引发心绞痛。

2.保证心肌氧供

氧气是心肌的“燃料”,需通过稳定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和红细胞携氧能力(血红蛋白不低于80g/L)实现。若术中出现缺氧或贫血,心肌会因“燃料短缺”陷入危机。

3.减少心肌氧耗

心肌氧耗与心率、心肌收缩力、心室壁张力密切相关,其中心率是最敏感的因素——心率超过100次/分时,心肌耗氧会显著增加,且快速心率会缩短舒张期(冠状动脉血流主要在舒张期进入心肌),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

二、实践中的调控方法:从监测到干预

1.精准监测:实时捕捉“预警信号”

-基础监测:心电图(重点观察ST段变化,ST段压低≥0.1mV提示心肌缺血)、有创动脉压(连续监测血压波动,尤其舒张压)、血氧饱和度。

-进阶监测:对于复杂手术,可通过中心静脉压评估血容量,经食管超声(TEE)观察心室壁运动,若出现局部运动减弱,可能是心肌缺血的早期表现。

2.诱导期:平稳过渡是关键

麻醉诱导时,药物对循环的抑制可能导致血压骤降,需采用“小剂量递增”原则:

-避免使用对循环抑制强的药物(如大剂量丙泊酚),可选用依托咪酯(对心率和血压影响小)联合芬太尼(抑制应激反应)。

-若诱导后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20%,立即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小剂量0.05-0.1μg/kg/min),提升舒张压至基础值的80%以上。

3.维持期:紧盯“心率+血压”双目标

-心率控制:目标维持在60-80次/分。若心率超过90次/分,可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如艾司洛尔0.5mg/kg),通过减慢心率减少氧耗;若因血容量不足导致心率快,需优先补液而非单纯降心率。

-血压调控:收缩压维持在基础值的±20%,舒张压不低于70mmHg。若血压偏低,先排查血容量(如中心静脉压<5cmH₂O提示容量不足),补充晶体液或胶体液;若容量充足仍低血压,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灌注压。若血压骤升(如手术刺激引发),可静脉注射硝酸甘油(0.5-1μg/kg/min),既能降压又能扩张冠状动脉。

4.应急处理:快速阻断缺血链条

若术中出现ST段抬高(提示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启动“三板斧”:

-静脉注射硝酸甘油(20-50μg)扩张冠状动脉;

-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80次/分;

-若血压允许,静脉注射肝素抗凝,预防血栓扩大。同时联系心内科,评估是否需要术中介入治疗。

三、特殊场景的应对策略

-手术刺激强的时刻(如开腹、关腹):提前静脉注射芬太尼(1-2μg/kg)抑制应激,避免血压、心率骤升。

-出血性休克风险:若术中失血多,需在输血的同时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维持血压,避免因低血压时间过长导致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处理: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时,用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控制心率,避免心肌耗氧激增。

冠心病患者的麻醉管理,本质是在“供”与“需”之间找平衡——既不能让血流动力学“过山车”,也不能因过度抑制导致器官灌注不足。麻醉医生如同“心肌管家”,通过实时监测、精准用药和灵活调整,为心脏搭建一道“防护罩”,让手术在安全的轨道上推进。

(张欣宇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麻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