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李青函:带你认识系统性红斑狼疮

2024-04-03 10:5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反复的复发与缓解,诊断、治疗不及时极易造成受累器官的不可逆损伤,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为提高公众对SLE的重视和关注以及促进狼疮的治疗研究,国际狼疮组织将每年的5月10日定为“世界狼疮日”(World Lupus Day)。下面通过以下科普内容,带大家认识此疾病。

什么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可以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特别是皮肤、关节、血液和肾脏。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疾病,意思是它能够持续很长时间。自身免疫性疾病意味着免疫系统的障碍,免疫系统不是保护机体免于细菌和病毒的侵害,却反过来攻击病人自己的组织。

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一病名定于20世纪早期。系统的意思是影响身体的许多器官,lupus(狼疮)是来源于拉丁词,是狼的意思,是指脸上典型的蝴蝶斑,使医生想起了狼脸上的白色印记,erythematosus(红斑) 是希腊词,意思是红色的,指红色的皮疹。SLE在中国的患病率为70/10万,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多见于15-64岁年龄段,男女比例为1:(7-9)。SLE并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常与遗传易感基因、环境接触、免疫活化、免疫耐受缺失有关。

SLE的典型症状就是面部蝶形红斑。除皮肤以外,关节、心脏、肺、肾、血液系统等多个器官系统都可能受累,而受累及的器官数量、先后顺序、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也让这场“内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同时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 皮肤症状
  • 红斑皮疹:SLE患者常可出现蝶形红斑,即在面部两颊和鼻梁处出现环形水肿性红色皮疹。
  • 光敏感:皮肤对阳光和紫外线敏感,暴露于阳光下会引发皮肤症状加重。
  • 斑状红斑:身体其他部位可能出现异常的红斑,如手指、手背和其他暴露于阳光的部位。
  • 溃疡:口腔溃疡和鼻溃疡可能出现,给患者带来不适。
  • 雷诺现象:在寒冷或压力作用下,手指、足趾变成苍白或青紫色。
  • 关节和肌肉症状
  • 关节炎: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运动障碍,常见于手指、腕关节、膝盖和踝关节。
  • 肌肉痛:肌肉酸痛、无力和痉挛感。
  • 肾脏症状
  • 蛋白尿:尿液中出现异常量的蛋白质,可能成为早期肾脏损伤的标志。
  • 血尿:尿液中出现血液,可能表明肾小球炎症。
  • 高血压:由于肾脏受损,造成血压升高。
  • 心血管系统症状
  • 心包炎:心脏表面的膜层炎症,可能导致心慌、胸痛和呼吸困难。
  • 心肌炎:心肌受损,可能导致心律不齐和心力衰竭等。
  •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 头痛:可能为SLE的早期症状。
  • 记忆力减退:脑部炎症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集中力下降等。
  • 血液系统症状
  • 贫血:红细胞减少可能导致贫血、疲劳和虚弱感。
  • 血小板减少:易出血和出现瘀点、瘀斑。
  • 其他症状
  • 银屑病样皮损:皮肤局部出现银屑病样的斑块。
  • 不明原因的发热、淋巴结肿大和体重减轻。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患者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且症状的严重程度也会有所差异。

系统性红斑狼疮如何诊断?

当出现疑似症状时,医生会行下列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补体、抗核抗体系列等如果抗核抗体阳性,同时具备其他必须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等才可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哪些治疗?

红斑狼疮目前不能被根治,需要根据受累器官情况使用长期药物维持。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终身(慢性)疾病,容易呈现缓解-复发交替,需终身管理,定期随访,根据评估实时调整至最佳治疗方案。治疗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羟氯喹、 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

日常注意事项

  1. 防晒: 不论是否存在皮疹,都要做好防晒,日常穿长袖、长裤,戴帽子和口罩。
  2. 避免过敏食物: 油菜、香菜、芹菜、蘑菇、香菇、虾类、蟹类、等易致光过敏,应减少食用,如食用则应避免阳光照射。
  3. 不吸烟: 烟草会使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加重。
  4. 保持运动: 运动有助于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并可减少抑郁发生,改善睡眠。
  5. 心理调节: 做好心理调节,减少生活中的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疾病恢复。同时,亲人也应给予心理和生活支持,参与到疾病管理中。
  6. 医师指导下适时接种灭活疫苗: 预防流感、HPV感染和新冠肺炎感染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不可怕,它不是遗传病,不是传染病,只是一种慢性病,而且是一种可以被良好控制的慢性病!只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科学就医、规范随访,系统性红斑狼疮完全可以被自己掌控!如果您或您周围的人出现以下症状,需引起警惕,及早到院就医,尽早诊断,尽早排除!

(李青函 河南省中医院 风湿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