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耳朵的健康往往容易被忽视,直到出现问题时才引起注意。分泌性中耳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不仅影响听力,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其背后,感冒和鼻炎常常扮演着“幕后黑手”的角色。本文旨在深入浅出地介绍分泌性中耳炎,并从感冒到鼻炎,为您提供一套全面的预防策略,帮助您守护耳朵的健康。
一、认识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或非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腔内积液导致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痛、耳鸣和耳闷感,有时还会出现平衡失调。分泌性中耳炎好发于儿童,但成人也可能发病,尤其在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后更为常见。
二、感冒:中耳炎的“导火索”
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是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诱因。感冒时,病毒或细菌侵入鼻腔和咽喉,通过咽鼓管(连接鼻腔和中耳的管道)进入中耳,引发炎症。此外,感冒导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状,也可能使咽鼓管功能失调,影响中耳的通气和引流,进一步加重中耳炎的风险。
1、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2)及时治疗感冒:一旦感冒,应积极治疗,避免病情恶化。除了全身用药外,还要注意鼻部用药,如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减轻鼻塞症状。
(3)正确擤鼻涕:擤鼻涕时,不要双侧同时用力擤,应按压一侧鼻孔轻轻清理,以免鼻腔分泌物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三、鼻炎:中耳炎的“隐形推手”
鼻炎,特别是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诱因。过敏性鼻炎患者,由于鼻腔黏膜对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过度反应,导致鼻腔分泌物增多,鼻塞症状加重。鼻窦炎患者,则因鼻窦内炎症产生的脓液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1、预防措施:
(1)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室内保持清洁,定期通风换气,使用空气净化器等措施有助于减少过敏原的暴露。
(2)积极治疗鼻炎:一旦确诊为鼻炎,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使用抗过敏药物,鼻窦炎患者则需使用抗生素和黏液促排剂等药物。
(3)改善咽鼓管功能:通过鼻腔冲洗、咽鼓管吹张等方法,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和引流功能,减少中耳炎的发生。
四、全面防护:从生活习惯到专业检查
除了针对感冒和鼻炎的预防措施外,以下这些全面的防护策略也有助于降低分泌性中耳炎的风险:
1、保持耳道清洁:定期清理外耳道异物和耵聍,保持耳道通畅。可使用棉签轻柔擦拭,但注意不要将棉签深入耳道内部,以免损伤鼓膜。
2、避免耳部接触水:游泳或洗澡时,尽量使用耳塞或防水耳机,防止水分进入耳道。若水分不慎进入耳道,应及时用棉签或吹风机(低风速)将耳道内的水分吹干。
3、均衡饮食:保持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免疫力。
4、避免不良刺激:避免接触烟雾等不良气体刺激呼吸道,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5、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耳部检查,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通过耳镜检查、听力测试等检查手段,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
五、特别提醒:婴幼儿和儿童的特殊防护
婴幼儿和儿童由于咽鼓管较短且平直,更容易受到感冒和鼻炎的影响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因此,家长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喂奶姿势:婴幼儿喂奶时,应避免躺着喂,以免吐奶和溢奶引起中耳炎。应将婴儿头部适当抬高,保持头部和身体的直线。
2、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和儿童一旦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3、避免用力擤鼻涕:教孩子正确的擤鼻涕方法,不要两侧同时擤,以免鼻腔分泌物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
分泌性中耳炎虽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但通过科学的预防策略,我们可以大大降低其发病风险。从感冒到鼻炎,从生活习惯到专业检查,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让我们携手努力,为耳朵的健康保驾护航,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刘柱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