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中的营养支持是重症患者支持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将详细阐述重症医学科中营养支持的实施过程及注意事项。
一、营养支持的重要性
重症患者由于病情严重,往往伴随着代谢异常和营养不良。这些代谢异常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脂肪代谢紊乱、蛋白质分解加速等,导致身体无法正常获取和利用营养物质。同时,重症患者在高度应激状况下,分解代谢加速,合成代谢受限制,机体对能量以及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增加,但自身无法满足此时的需要量。因此,营养支持成为重症患者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营养支持的原则
尽早开始:临床研究表明,延迟的营养支持将导致重症患者迅速出现营养不良,并难以为后期的营养治疗所纠正。因此,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
充分评估:在实施营养支持前,需要对患者的营养状况、代谢状态、胃肠道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和营养素的种类及量。
个性化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目标,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这包括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途径(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或两者结合)、营养制剂的类型和输注速度等。
持续监测:在营养支持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代谢指标、电解质平衡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以便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三、营养支持的方式
肠内营养:
途径:肠内营养是指通过胃肠道途径为患者提供营养物质的方法。对于重症患者来说,如果消化道功能良好且没有禁忌症,肠内营养是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的途径可以采取鼻胃管、鼻空肠管、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或者术中胃肠造口术等途径进行。
优点:肠内营养符合生理特点,能够维持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减少感染风险,且操作相对简单。
注意事项:在实施肠内营养时,需要注意营养制剂的浓度和输注速度,避免引起患者不适。同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胃内残余量,防止反流和误吸的发生。
肠外营养:
途径: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为患者提供营养物质的方法。在患者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无法满足需求时,肠外营养成为必要的选择。肠外营养可以通过周围静脉以及中心静脉输注,中心静脉途径包括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途径。
优点:肠外营养能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适用于胃肠道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
注意事项:肠外营养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同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营养方案。此外,长期肠外营养可能导致肠黏膜萎缩、肠道菌群失调等并发症,因此应尽可能早期恢复肠内营养。
四、营养支持的监测与调整
在营养支持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代谢指标、电解质平衡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包括营养素的种类及量、输注速度、营养支持途径等。同时,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舒适度,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五、总结
重症医学科中的营养支持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通过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满足患者的代谢需求,促进组织修复,增强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生存率。在实施营养支持时,需要遵循尽早开始、充分评估、个性化制定和持续监测的原则,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和营养素的种类及量。同时,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舒适度,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治疗。
(李娜 郑州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