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医学领域,有一种被称为“应激性心肌病”的疾病,常被形象地称为“心碎综合征”。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但实际上,它并非仅仅由情感因素引起,而是一种与生理和心理应激密切相关的急性心脏疾病。本文将深入探讨应激性心肌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定义与病因
应激性心肌病,又称心碎综合征、Takotsubo综合征(因其左心室造影图像类似于日本传统的章鱼篓而得名),是一种因剧烈情绪刺激(如极度悲伤、愤怒或恐惧)或躯体应激(如手术、急性疾病等)诱发的暂时性心脏功能异常。尽管其临床表现与急性心肌梗死相似,但并无冠状动脉阻塞。
应激性心肌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多种因素相关。在精神应激方面,亲人的突然去世、大额经济损失、自然灾害等极端情绪事件都可能诱发该疾病。在躯体应激方面,手术、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躯体疾病或创伤也可能导致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生。此外,有研究表明,应激性心肌病也可能发生在积极的事件之后,如中彩票或实现重要目标后,被称为“快乐心脏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
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与急性心肌梗死相似,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和心悸。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晕厥、恶心、呕吐、心脏骤停等症状。约10%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此外,心电图表现为T波倒置、QT间期延长,但冠脉造影却无明显狭窄。
应激性心肌病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左心室收缩的造影图像会出现异常表现——底部圆隆、颈部狭窄,形状非常类似于日本的章鱼篓。这种形态变化通常会在数周至数月内恢复正常。
三、诊断
诊断应激性心肌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冠脉造影等检查结果。特别是冠脉造影,它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同时,符合以下四条标准者可诊断本病:
短暂的左心室中部,伴或不伴心尖部受累,运动减弱、消失或运动异常,累及范围超逾单支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多存在应激触发因素。
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性病变,也无斑块急性破裂的征象。
新出现的心电图异常(ST段抬高和/或T波倒置)或血清肌钙蛋白轻度升高。
排除嗜铬细胞瘤、心肌炎等疾病。
四、治疗
应激性心肌病的治疗主要是去除诱因、避免应激因素,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急性期,可给予适当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防止左室壁血栓的形成。同时,β受体阻滞剂也是治疗的重要药物,它可以降低心脏的交感神经活性,减轻心肌顿抑。对于出现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临时起搏器置入等支持治疗。
五、预防
预防应激性心肌病的关键在于避免剧烈的应激事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如绝经女性、有神经或精神类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及长期吸烟者),应更加重视情绪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这包括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过度情绪波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以及定期体检等。
此外,对于已经发生过应激性心肌病的患者,应更加注意避免再次遭遇类似的应激事件,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和随访。
综上所述,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与应激密切相关的急性心脏疾病。了解其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保护我们的心脏健康。在面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时,我们应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风险。
(赵文鹏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