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控制着我们的思维、记忆、情感和运动等复杂的功能。维持着我们正常的意识和认知能力。然而一旦大脑发生病变,例如出现急性脑卒中,那么大脑的情况就会变得岌岌可危。脑卒中主要是指脑血管突然堵塞造成大脑血流中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的情况。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提醒我们必须要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来紧急应对!
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则是静脉溶栓疗法。静脉溶栓主要是通过静脉注射溶解血栓的药物,它可使阻塞的血管再通,以恢复大脑正常血氧供应。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药物溶解堵塞脑血管的血栓,尽可能拯救因血管堵塞而坏死的脑细胞。一般来说,静脉溶栓适用于发病在时间窗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这个时间窗通常被设定为发病后的4.5小时或6小时之内,具体取决于所使用的溶栓药物。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溶栓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脑血流,减少脑组织的损伤。
在这个时间段内,医护人员要把握好“黄金救治时间”,采取有效的应对护理措施,帮助患者脱离危险。
首先,最重要的是做好患者的自身评估。患者到院后,应先急救原则,优先评估患者呼吸、气道循环功能。当日接诊护士可以配合主治医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机能评定,评估患者病情程度,并尽量在25分钟以内对患者快速完成CT检查,迅速掌握患者体征状况。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医嘱留取患者相关数据(血小板计数、血糖以及心肌缺血标志物等),并督促相关部门同事优先送检。
其次,护理人员要尽快给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及给药。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考虑是否需要两条静脉通路(一般在静脉采血时),大口径通路治疗效果更有效。在给药时,对于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遵医嘱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方案治疗,标准剂量为0.9毫克/公斤,最大剂量不超过90毫克,首剂总药量的10%,于1分钟静脉推注,余量在1小时内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一般为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相结合,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溶栓治疗开始后,整个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时刻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意识状态。此外,他们还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皮肤颜色和温度,以及四肢的活动情况。在溶栓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或其他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必须随时准备应对紧急情况。
最后,在患者完成溶栓治疗后,护理人员仍需要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接下来的24至48小时内,患者仍然处于高风险期,可能出现再灌注损伤、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定期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包括进行神经系统的检查,评估患者的语言、运动、感觉等功能是否出现新的变化。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护理人员应提供心理支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解释,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康复阶段,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等,以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同时,护理人员还需指导患者家属学习正确的护理方法,包括翻身、拍背、皮肤护理等,以防止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陈德勋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