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是发生在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常见疾病,也是全球最常见的眼病之一。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
近年来,近视患病率显著增高,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全球近视患病率接近20亿人(占全球人口的28.3%),其中高度近视人数达2.7亿。据估计,到2050年,将有47.58亿人患有近视,约占全球人口一半,其中高度近视患者预估将达到9.38亿。在地理分布上,不同国家之间近视患病率有很大差异。东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近视和高度近视患病率较高,远高于中欧、中亚和中非;其中亚洲城市地区学童近视患病率最高,包括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和日本。另外,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显示,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低龄化、高度化趋势。
近视的发生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决定的。父母患有近视或高度近视,其子女患近视的风险增高。而相比遗传因素来讲,后天的环境因素也同样影响力巨大。近距离用眼过多、近视发病年龄小、户外活动时间短、书写姿势不正确、受教育程度高、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长、睡眠缺乏等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电子产品使用增多、教学信息化电子化、高等教育接受人群增多,都是使青少年儿童近视、高度近视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
那么,到底如何定义“近视”呢?当眼球调节放松时,根据验光结果(儿童需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即“扩瞳验光”)中的等效球镜度≤-0.50D,即可诊断为近视。根据近视的不同程度,可进一步划分为:①近视前期:等效球镜度≤+0.75D且>-0.50D;②低度近视:等效球镜度≤0.50D且>-3.00D;③中度近视:等效球镜度≤-3.00D且>-6.00D;④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6.00D。其中,高度近视又可分为单纯性高度近视和病理性高度近视。成年后近视度数趋于稳定,不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最佳矫正视力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称为单纯性高度近视;成年后近视度数仍不断增加,伴有导致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及其他致盲性眼病,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值,称为病理性高度近视。
青少年儿童近视之后,最明显的症状是视力下降,可由孩子主动告知家长;也有部分孩子并不会主动告知,但能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观察到孩子喜欢眯眼、歪头、伸头等表现,应尽快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由于青少年儿童尚未完成身体及眼球发育,眼轴长度仍需要生理性增长,以及日常学习近距离用眼较多,绝大部分孩子发现近视后度数仍然会持续增长。所以,面对孩子近视,我们的目的有两个,分别是“让孩子看清楚”和“控制近视度数增长”。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本质是控制眼轴长度增长,降低未来孩子高度近视发生几率,降低高度近视相关眼底病变的发生几率。目前常见的控制近视增长的医学手段包括光学控制和药物控制两类。光学控制近视的方法包括:多点近视离焦设计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周边离焦设计RGP和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药物控制主要是指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对于近视的青少年儿童,根据年龄、近视程度以及近视进展情况,选择合适的光学矫正方法或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亦可针对单种方法控制效果不佳者使用“光学+药物”联合控制方案,即一种光学控制眼睛和低浓度阿托品共同使用,增强控制近视效果。
对于青少年儿童近视,“预防先行、控制紧跟”是十分重要的。预防工作做到位,尽可能延迟孩子发生近视,甚至是避免发生近视,是每个家长和医生的心愿。预防儿童近视,主要包括屈光档案建立,定期检测观察儿童屈光状态变化,当远视储备低于当前年龄下限时,应引起重视、提高警惕。研究表明,充足的户外光线接触时间是避免近视发生的保护因素,换言之,白天户外时间越长,近视发生几率越低。保证每天白天至少2小时户外活动,是预防儿童近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要定期监测儿童眼部生物参数变化尤其是屈光度变化,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儿童发生近视的几率。
(杨小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视光诊疗部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