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中医内科对于糖尿病的调养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糖尿病的中医成因
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是由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导致的阴虚燥热。
1.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尤其是肾脏虚弱,导致精气不足,阴虚火旺,从而引发消渴。
2.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蕴,耗伤津液,导致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情志不畅,如焦虑、抑郁等,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影响津液输布,从而引发消渴。
4.劳欲过度:过度劳累或房劳过度,耗伤肾精,导致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引发消渴。
二、糖尿病的中医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疲乏无力、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症状。长期高血糖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等并发症。
三、中医内科调养糖尿病的方法
中医调养糖尿病的原则是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具体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饮食调养、运动调养等。
1. 药物治疗
中医内科常通过中药内服来帮助调节血糖。这些中药往往具有滋阴补肾、健脾益气等功效,能够改善体内阴阳失衡状态,辅助控制血糖水平。
上消(肺热津伤证):表现为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治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消渴方加减。
中消(胃热炽盛证):表现为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治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用玉女煎加减。
下消(肾阴亏虚证):表现为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治以滋阴补肾,润燥止渴。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阴阳两虚证:表现为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以温阳滋阴,补肾固涩。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中药内服需要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施治,以确定最适合的药方和剂量。
2.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经络上的穴位,针灸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常用穴位: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脾俞、肾俞等。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三阴交为脾经穴位,可调补肝脾肾三经气血;太溪为肾经原穴,可滋阴补肾;脾俞、肾俞为背俞穴,可健脾补肾。
针灸效果:针灸这些穴位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对于缓解糖尿病引起的疲劳、多尿等症状有一定的效果。
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针灸医师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3. 饮食调养
饮食调养是中医内科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食物摄入,可以控制血糖水平,辅助改善糖尿病症状。
选择降糖食物:如丝瓜、苦瓜、竹笋、莴苣、洋葱、黄瓜、大蒜、紫菜、山药、苦荞、燕麦、炒薏米等具有降糖功效的食物。同时,清热解毒的食物如白菜、油菜、芹菜、茄子、番茄、苹果、梨、圣女果、百香果等也有助于阻止体内感染所致升糖作用。
控制主食量:吃含淀粉多的食品要酌情减少主食量,以保持血糖稳定。
低脂低盐高纤维:采用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食物组合,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饮食调养需要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并在专业营养师或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 运动调养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糖浓度。中医推荐糖尿病患者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轻度运动,这些运动能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有助于改善病情。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缓慢而连贯的武术运动,通过调节呼吸和动作,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葡萄糖。
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传统的健身运动,通过一系列简单而连贯的动作,可以活动全身关节和肌肉,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糖。
运动调养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规律性的有氧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5. 情志调养
中医认为情志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放松心情:可以通过听音乐、绘画、冥想等方式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和恢复。
情志调养需要患者自我调整和调节,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总结:中医内科在糖尿病治疗中扮演关键角色,采用药物、针灸、饮食、运动和情志调养等方法,有效控制血糖和改善症状。患者需调整生活方式,降低病情加重风险。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一个长期、需要患者坚持和配合的过程。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糖,并与中医师合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控制糖尿病,提升生活质量。
(韩唤成 郑州市惠济区迎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