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疝是常见的外科疾病,俗称“小肠气”。想象一下你的身体是一个安全的城堡,当城堡的墙壁出现了一些缺口,身体里的一些器官如肠、网膜等就会从缺口跑出来,进行一场冒险的穿越,这就形成了腹壁疝。平躺的时候,因为腹腔压力降低,包块可变小或消失,站起来时,或咳嗽、排便等用力引起腹腔压力增高后,包块就出现并增大。
一.哪些地方会发生腹壁疝?
腹壁疝,即人体组织或器官通过腹壁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从其正常解剖部位进入另一部位。腹壁疝是白线疝、脐疝、半月线疝、腰疝(腰上三角疝和腰下三角疝)及腹壁切口疝等的总称。临床上以白线疝、脐疝和腹壁切口疝较为常见。
1. 白线疝
白线疝是指腹腔内脏或腹膜外脂肪自腹壁正中的白线处间隙突出的疝,好发于中年男性,因其绝大多数发生在脐上部,因而也称上腹疝。
2. 脐疝
由脐环处突出的可复性肿块称脐疝。
3. 腹壁切口疝
腹壁切口疝是指腹腔内脏自手术切口处突出的疝。
二.为何会形成疝气?
疝的形成有以下几种原因:腹壁因为一些原因变得薄弱或者受损,如先天薄弱、年龄增长、过度增加腹压(如怀孕、肥胖)或者手术切口。就像城堡的墙壁受到破坏、风吹雨淋,最终出现破损。
三.疝气有什么症状?
1. 白线疝
腹部疝块一般较小,多不超过2cm,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时间一久易和疝囊组织粘连而形成难复性疝,但很少嵌顿。上腹正中线有可复性包块,平卧时可以还纳,还纳后常可在白线区扪及到小指大小的孔隙,疝块大时可有成人拳头大。
2. 脐疝
婴儿脐疝较常见:多为先天性脐部发育不全和腹内压骤然增高时发生脐疝。脐疝是以脐为中心的突出块,疝表面为皮肤与皮下组织,疝颈部可触及纤维环。当患儿啼哭、站立或用力时,脐部有圆形或半圆形肿块突出,卧位时肿块消失,肿块直径一般1~2cm,内容物常为大网膜,可以还纳,极少发生嵌顿。即使安静平躺,卡住的“鼓包”也不会消失,导致肠道蠕动可能发生阻碍,出现肠梗阻。这种情况必须马上到医院进行急诊手术。
3. 腹壁切口疝
腹部切口处逐渐膨出的可复性肿块,小的切口疝常无任何症状。仅站立时肿块突出,平卧肿块消失且肿块突出处可扪及腹壁缺损。较大或巨大切口疝可引起腹部不适和隐痛,伴消化不良、腹胀和慢性便秘等。不易发生嵌顿。
四.疝气该如何治疗?
疝的治疗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保守治疗,比如成人可使用疝气带。对于1岁以内的孩子,若疝气不经常突出、没有嵌顿的表现者,可以先观察,有一定的几率可以自愈。
第二种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分开放手术和腔镜手术;根据是否放补片还可分为张力性修补和无张力性修补。
通常认为1岁以上的小儿腹股沟疝无法自愈,需要进行腔镜手术,用线把洞缝上,即高位结扎修补,不用放补片。
成人建议先把洞补起来,再放补片,也就是临床所说的“无张力修补术”。这样修补效果更好,大大减少复发几率,且患者几乎没有局部组织紧绷的感觉。
五.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做完疝气手术,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体育运动或者重体力劳动。避免咳嗽、用力排便等导致腹压升高的因素,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术后疝复发。
(赵健 新乡市中心医院(东区) 普通外科介入治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