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健康小插曲,其中疱疹性咽峡炎便是让家长们头疼不已的一种疾病。它以喉咙不适为主要症状,常常让小朋友们痛苦不堪。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疱疹性咽峡炎的神秘面纱,了解这个喉咙不适的幕后元凶。
一、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顾名思义,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影响咽部和口腔后部。它的罪魁祸首多为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这些病毒狡猾地通过鼻咽、口腔侵入人体,并在呼吸道及消化道局部黏膜上“安营扎寨”,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
二、疱疹性咽峡炎的幕后黑手
疱疹性咽峡炎之所以能够在儿童中广泛传播,与其传播方式密不可分。它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传播:一是粪-口传播,即病毒通过患者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后,再通过食物或水进入其他人的消化道;二是呼吸道传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飞沫中含有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给周围的人。此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如共用物品、亲密接触等,也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三、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揭秘
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多样且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热:这是疱疹性咽峡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体温常常在发病后迅速升高,可达39°C或更高,且多为突发性高热。
2、咽痛:剧烈的喉咙痛是疱疹性咽峡炎的标志性症状,患儿可能因此拒绝进食或饮水,因为吞咽时会感到极度不适。
3、口腔疱疹:在咽峡部、软腭、扁桃体、舌根等处,会出现灰色或白色的小疱疹,这些疱疹可能会逐渐破溃,形成黄色溃疡,周围有红晕,直径一般在2到4毫米之间。
4、其他症状:除了上述症状外,患儿还可能出现流涎(由于咽痛和吞咽困难导致唾液流出)、厌食(因吞咽疼痛而不愿进食)、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皮疹,特别是在肠病毒71型感染的情况下,手掌、脚底和臀部可能会出现红色斑丘疹。
四、疱疹性咽峡炎的病程与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程通常为1到2周,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愈。在发病初期,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基本护理措施来缓解患儿的不适,如多饮温开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性食物等。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和生命体征,一旦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在医生指导下,患儿可以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如口服或静脉应用抗病毒药物。对于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8.5°C的患儿可以使用药物退烧,而38.5°C以下的患儿则可以通过物理降温来缓解症状。此外,局部应用开喉剑喷雾剂等局部抗病毒药物也有助于缓解咽痛和促进疱疹愈合。
五、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策略
预防疱疹性咽峡炎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身体免疫力。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预防策略: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等关键时刻,使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清洁双手。
2、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病毒滋生的机会。
3、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场所:在疱疹性咽峡炎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去人多拥挤、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4、均衡饮食,增强免疫力: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以及富含高蛋白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增强身体免疫力。
5、避免接触患者:尽量避免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直接接触,特别是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等可能含有病毒的物质。如果家中有患者,应做好隔离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定期消毒等。
6、接种疫苗:虽然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疱疹性咽峡炎的疫苗,但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等可以预防与疱疹性咽峡炎相关的上呼吸道感染,降低感染风险。
疱疹性咽峡炎虽然让小朋友们饱受喉咙不适之苦,但只要我们了解其传播途径、掌握预防策略、及时就医治疗,就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王舒艳 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