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健康至关重要,而心绞痛作为心脏发出的“预警信号”,常常被忽视。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察觉这些信号,就能提前干预,避免更严重的心脏问题。今天就带大家了解如何发现心绞痛的频发信号。
一、认识心绞痛
1.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心脏如同身体的“动力泵”,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维持正常运转。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要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被斑块堵塞变窄,当心脏需氧量增加,如运动、情绪激动时,狭窄的血管无法提供足够血液,心肌就会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简单来说,就像水管被堵住,水流变小,导致下游“缺水”。
2. 心绞痛的典型症状:最主要症状是胸痛,位置多在胸部正中或偏左,范围大概有手掌大小。疼痛性质多样,有的像被重物压迫,有的似闷痛、灼烧感,并非刺痛。疼痛还会放射到肩膀、手臂、颈部、下颌等部位,常见的是放射至左肩部和左臂内侧。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3 - 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
二、日常生活中早察觉的方法
1. 留意疼痛诱因:注意观察疼痛发作前的活动或状态。比如在快走、爬楼梯、搬重物等体力活动时,或是生气、焦虑、过度兴奋等情绪波动时,以及吃饱饭后、寒冷天气外出时出现胸痛,就可能是心绞痛。要是在休息或情绪平稳时很少发作,那就更要警惕活动或特殊状态下的胸痛,因为这些诱因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肌缺血。
2. 关注疼痛特点:除了记住疼痛部位、性质和放射范围,还要留意发作频率。如果胸痛发作越来越频繁,原本一个月发作几次,现在一周就发作几次,甚至一天发作多次,这是病情加重的信号,必须重视。另外,疼痛程度若逐渐加重,从轻微不适感发展为难以忍受的剧痛,也表明心脏问题在恶化。
3. 警惕不典型症状:并非所有心绞痛都表现为典型胸痛。有些患者可能只是感觉胸闷,像胸口压了块石头,呼吸不畅;有的会出现上腹部疼痛,容易被当成胃病;还有的表现为牙痛、颈部疼痛,这些不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所以,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述疼痛,且休息或服药后不缓解,要考虑心绞痛的可能,及时就医。
三、日常监测与应对
1. 自我监测:家里备个血压计,定期测量血压,因为高血压是心绞痛的重要危险因素。日常多留意自己的心率,正常心率在60 - 100次/分钟,若经常过快或过慢,都要关注。还可以记录自己的活动量和发作情况,比如哪天运动后发作了,运动强度和时长是多少,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
2. 及时就医:一旦怀疑是心绞痛,别犹豫,马上到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医生一般会先详细询问症状和病史,接着安排心电图检查,这是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方法,能检测心脏电活动是否异常。若心电图正常,但仍高度怀疑,可能会安排动态心电图监测,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提高诊断准确性,还可能进行心脏超声、冠状动脉CT等检查。
3. 调整生活方式:无论是否确诊,都要调整生活习惯。饮食上,减少盐和油脂摄入,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少吃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多吃蔬菜水果,保证营养均衡。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大敌,过量饮酒也会损害心脏。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增强心脏功能,但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心绞痛频发信号不容忽视,日常生活中多留意自身变化,早察觉、早治疗,才能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 。
(陈琼琼 新安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