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正确识别高血压、了解其症状、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于维护个体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高血压的识别、症状、预防、治疗、防治误区、特殊人群防治以及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进行全面探讨。
1. 高血压的识别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按照现行标准,当收缩压(高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低压)≥90mmHg时,即被认定为高血压。高血压的诊断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诊室测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自测。诊室测量是传统的诊断方法,但易受环境因素影响;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更准确地反映血压的昼夜变化;家庭自测则方便患者随时监测自身血压状况,有助于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
2. 高血压的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在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这使得许多患者未能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胸闷、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高血压的特异性表现,因此不能仅凭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高血压。定期测量血压是发现高血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3. 高血压的预防
预防高血压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这包括:
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镁、钙等矿物质的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限制饮酒。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控制体重:保持体重在健康范围内,避免肥胖。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心理平衡: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
4. 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部分。药物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非药物治疗则侧重于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上所述。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5. 高血压防治误区
在高血压的防治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如“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降压药一旦吃上就不能停”、“降压药有副作用,尽量少吃”等。这些误区可能导致患者延误治疗时机,加重病情。实际上,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即使没有症状也应积极治疗;降压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是安全的,副作用可控;一旦确诊高血压,应坚持治疗,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6. 特殊人群防治
对于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高血压的防治需特别关注。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压调节能力减弱,更易发生高血压;孕妇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可能影响母婴健康;儿童高血压虽少见,但一旦发现应尽早干预,以避免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7. 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是高血压防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导致血压升高,影响降压药物的效果。因此,患者应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患者、家庭、医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正确识别高血压、了解其症状、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避免防治误区、关注特殊人群的防治需求以及保持心理平衡,我们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享受健康的生活。
(童贞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