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室的日常里,食物中毒是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尤其是在气温较高、细菌滋生繁衍活跃的夏秋季节,发病风险显著攀升。据统计,我国每年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中,约70%发生在家庭聚餐或集体食堂。食物中毒起病急、危害大,急诊医生如何在第一时间精准识别并展开有效救治呢?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了解。
一、食物中毒的识别密码
(一)发病时间的秘密
食物中毒的发病时间,往往能为医生提供关键线索。进食后1小时内发病,很可能是化学性中毒,比如亚硝酸盐中毒。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变质蔬菜、腌制食品中,误食后短时间内就会引发身体不适。1 - 6小时发病,常见原因是细菌毒素,像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这类细菌在食物储存、加工环节卫生不达标时极易污染食物。6 - 24小时发病,多由细菌感染导致,沙门氏菌就是常见致病菌,它常污染肉类、蛋类等食物。而超过24小时发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诺如病毒便是“常客”,常在人群密集场所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传播。
(二)典型症状的组合拳
恶心、呕吐、腹泻,堪称食物中毒的“标配”症状。胃肠道受到毒素或病菌刺激,就会引发这些反应,试图将体内有害物质排出。但不同类型的食物中毒,还会有一些独特表现。若出现头晕、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极有可能是化学性中毒,化学毒物干扰了神经系统正常功能。要是伴有发热、血便,则大概率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细菌在肠道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出血,身体免疫系统也会启动发热机制。
(三)流行病学的蛛丝马迹
集体发病是食物中毒的重要警示信号。若聚餐后多人同时出现不适,那食物中毒的可能性极大,因为大家食用了相同食物,很可能共同摄入了被污染食材。此外,可疑食物也不容忽视。像未煮熟的豆角含有皂素和血球凝集素,发芽土豆龙葵素含量大增,食用这些食物都容易引发中毒。
二、急诊的高效处理流程
(一)争分夺秒的初步评估
患者被送至急诊室,医生会迅速对其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包括测量血压、心率、体温。血压过低可能是休克征兆,心率异常反映心脏功能受影响,体温升高则可能存在感染。同时,医生会观察患者皮肤弹性和尿量,判断脱水程度,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都提示脱水。此外,还会检查患者意识状态和瞳孔,评估神经系统是否受损。
(二)直击要害的紧急处理
对于中毒6小时以内的重度患者,洗胃是关键急救措施,通过插入胃管,用大量清水或特定洗胃液冲洗胃部,排出未吸收毒物。食物中毒常引发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此补液必不可少,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及电解质补充。针对特定中毒,还会使用解毒剂,如亚硝酸盐中毒使用亚甲蓝,它能还原高铁血红蛋白,恢复其携氧能力。
(三)精准对症的治疗策略
为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医生会采取一系列对症治疗。使用甲氧氯普胺止吐,抑制呕吐中枢;用蒙脱石散止泻,吸附肠道毒素和病原体,保护肠道黏膜;若是细菌感染导致的食物中毒,还会选用合适抗菌药物进行抗菌治疗。
三、不可或缺的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探病情
血常规能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白细胞升高通常提示感染,医生可根据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初步判断感染类型与严重程度。电解质检测能及时发现并纠正电解质失衡,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肝肾功能检查则用于评估中毒对肝脏和肾脏的损害程度,因为毒物在体内代谢常损伤肝肾等重要脏器。
(二)特殊检查明病因
食物样本检测是明确中毒原因的重要手段,分析可疑食物中是否含有毒素、病菌及具体成分和种类,为诊断提供直接证据。呕吐物/粪便培养也十分关键,通过培养其中病菌,确定感染病原菌,以便针对性选择治疗药物。
四、筑起预防食物中毒的防线
(一)严守食品安全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生熟分开是关键。处理食材时,生熟食材要分开存放和处理,避免交叉污染,切生肉的案板和刀具不能直接用于切熟食。食物要彻底加热熟透,尤其是肉类、蛋类、海鲜等,高温能杀灭大部分细菌和病毒,破坏天然毒素。吃不完的食物要及时冷藏,低温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但冷藏时间不宜过长。
(二)远离高危食物陷阱
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很多有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难以辨别,误食毒蘑菇会导致严重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未煮熟的豆角含有有毒物质,必须充分煮熟才能食用。隔夜凉菜在储存过程中易被细菌污染,且营养成分流失,食用风险高,应尽量避免食用。
食物中毒重在预防,一旦怀疑食物中毒,应立即停止进食可疑食物,妥善保留食物样本,尽快就医。在急诊室,准确的信息和及时的处置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多了解食物中毒相关知识,做好预防措施,才能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胡培显 邓州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