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无论是因意外摔倒、交通事故,还是运动损伤,都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面对骨折,正确的初步处理和科学的康复指导,对于患者骨骼的愈合、肢体功能的恢复以及生活质量的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骨折的初步判断
在意外发生后,迅速判断是否骨折十分关键。骨折的症状通常较为明显,局部疼痛是最常见的表现,这种疼痛往往较为剧烈,且在移动受伤部位时会加剧。肿胀也是常见症状之一,骨折处周围的组织会因出血和炎症反应而迅速肿胀。此外,受伤部位可能出现畸形,原本正常的肢体形态发生改变,比如肢体缩短、弯曲或旋转等。如果骨折导致骨骼的连续性中断,还可能出现异常活动,即在非关节部位出现类似关节活动的情况。若发现这些症状,应高度怀疑骨折的发生。
二、骨折的初步处理
(一)避免随意搬动
一旦怀疑发生骨折,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随意搬动伤者,尤其是怀疑有脊柱、颈椎骨折时。不当的搬动可能会导致骨折断端移位,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加重伤势。如果伤者处于危险环境,如马路上、火灾现场等,应在尽可能保持伤者身体稳定的情况下,将其转移至安全地带。
(二)简单固定
固定是骨折初步处理的重要环节,它能减轻疼痛,防止骨折断端进一步移位,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固定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如木板、树枝、硬纸板等。如果是上肢骨折,可将木板或树枝放在受伤肢体的外侧,用绷带、布条等将其固定在肢体上;如果是下肢骨折,可将双下肢并拢,用绷带或床单将其捆绑在一起,利用健侧肢体来固定患侧。固定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
(三)止血与包扎
如果骨折处伴有出血,应及时进行止血和包扎。对于较小的伤口出血,可直接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止血;对于较大的血管出血,可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法,即在伤口处覆盖多层纱布或毛巾,然后用绷带或布条紧紧包扎。若出血仍无法止住,可在伤口的近心端用止血带止血,但要注意记录止血带使用的时间,每1小时放松1 - 2分钟,避免肢体长时间缺血坏死。
(四)尽快就医
在完成初步处理后,应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伤者身体的平稳,避免颠簸。
三、骨折的康复指导
(一)康复初期(1 - 2周)
在骨折后的1 - 2周,骨折断端还不稳定,此时康复的重点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预防肌肉萎缩。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即在不移动关节的情况下,进行肌肉的收缩和放松练习。例如,上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握拳、伸指练习,下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每次收缩持续5 - 10秒,然后放松,每组进行20 - 30次,每天进行3 - 4组。
(二)康复中期(2 - 6周)
随着骨折断端逐渐稳定,从第2周开始,患者可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范围。在这个阶段,除了继续进行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外,还可以进行关节的主动活动练习。如上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肩关节、肘关节的屈伸活动,下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活动范围要逐渐增大,但要避免过度用力和暴力活动,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三)康复后期(6周以后)
6周以后,骨折断端基本愈合,此时康复的重点是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度和肢体的功能。患者可以使用器械进行抗阻训练,如弹力带、哑铃等,也可以进行一些功能性活动练习,如步行、上下楼梯、蹲起等。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在骨折愈合良好的情况下,可逐渐弃拐行走,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
(四)饮食与营养
在骨折康复过程中,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摄入也非常重要。患者应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重要原料,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骨骼的生长和愈合。此外,患者还应戒烟限酒,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四、总结:重视骨折处理与康复,助力身体恢复
骨折的初步处理和康复指导是一个连续且系统的过程,从意外发生后的紧急判断与处理,到康复过程中的循序渐进训练,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患者的恢复效果。正确的初步处理能够为后续的治疗奠定良好基础,而科学的康复指导则能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肢体功能,回归正常生活。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患者及其家属,都应该了解骨折的相关知识,掌握初步处理和康复的方法。在面对骨折时,冷静应对,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共同助力患者的身体恢复,让患者早日摆脱骨折带来的困扰,重拾健康生活。
(谢明明 柘城县邵园乡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