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哮喘十问 一网打尽

2025-01-07 13:4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1. 目前中国儿童哮喘患病率是多少?

答:目前,中国儿童哮喘的总体发病率大致在2%到5%之间,但具体的数值可能因地区、年龄、性别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2. 儿童哮喘的发病危险因素有哪些?

答:遗传因素:哮喘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等病史的家族中,儿童发生哮喘的风险会增加。

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烟草烟雾、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环境因素都可能诱发哮喘。特别是室内变应原,如屋尘、动物毛发、蟑螂及真菌等,常常存在于室内地毯、空调机或加湿器等地方,容易成为尘螨、蟑螂和细菌霉菌的滋生地,对孩子的呼吸系统造成刺激。

感染: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支气管炎等,可能导致哮喘的发作或加重已有的哮喘病情。

过敏:哮喘患儿往往有过敏体质,可能对食物、药物、动物皮屑等过敏原过敏。过敏体质往往有遗传倾向,凡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属过敏体质者,他们的后代往往也有过敏体质,发生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的概率高。

性别:儿童期哮喘男性多于女性,可能与男孩气道较狭窄,气道高张力有关,从而增加了男孩哮喘发作的风险。但这种性别导致的发病差异在青春期后逐渐消失。

肥胖: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肥胖与哮喘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关系。在儿童期,肥胖可能是哮喘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3. 儿童哮喘的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有哪些?

答:首先,儿童时期是哮喘防治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得不到规范化的治疗,哮喘可能会反复发作,导致肺功能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对儿童的健康造成长期的危害。

其次,规范化的治疗可以使哮喘得到良好的控制,甚至完全治愈。通过长期、规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使哮喘患儿的肺功能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保持其正常的运动和生活质量。

此外,规范化的治疗还包括对患儿及其家庭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哮喘的基本知识、预防方法以及急性发作时的处理措施等。这样可以帮助患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哮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

因此,对于儿童哮喘患儿来说,规范化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和医生应该共同努力,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和管理。

4. 目前中国儿童哮喘的控制率如何?

答:目前中国儿童哮喘的控制率已经相当高了。通过长期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儿童哮喘的临床控制率可以达到95%。这意味着,只要患儿能够坚持规范的治疗,大多数哮喘症状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达到这个控制率的前提是患儿必须接受长期、规范的治疗和管理。治疗的时间要足够长,不能仅仅是患者觉得症状好转就自行减药或停药。同时,用药也要规范,根据哮喘指南进行治疗,包括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吸入型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以及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等。

因此,家长和医生应该共同努力,确保患儿能够接受到规范的治疗和管理,从而提高儿童哮喘的控制率。

5. 哮喘和鼻炎有什么关联性?

答:哮喘和鼻炎之间确实存在紧密的关联性。这种关系在医学上被称为“同一气道,同一疾病”。具体来说,鼻炎和哮喘都是呼吸道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而且它们的发病机制非常相似,都与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炎症有关。

首先,鼻炎患者常常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导致鼻黏膜水肿和充血,进而影响鼻腔的正常通气功能。而这种鼻腔通气不畅的状态,又会使患者更容易吸入空气中的过敏原和刺激物,从而诱发哮喘的发作。

其次,鼻炎和哮喘的诱发因素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吸入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是鼻炎和哮喘的常见诱因之一。此外,冷空气、空气污染、烟草烟雾等因素也可能同时诱发鼻炎和哮喘的发作。

最后,鼻炎和哮喘在治疗方法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两者都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药物治疗方面,鼻炎和哮喘都需要使用抗过敏药物、抗炎药物等来控制症状。此外,对于严重的鼻炎和哮喘患者,还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更强效的药物来治疗。

因此,对于同时患有鼻炎和哮喘的患者来说,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两者的关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来控制病情。同时,患者也需要加强自我管理,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

6. 儿童哮喘如何诊断?

答:临床症状:哮喘儿童常表现为发作性的咳嗽、胸闷、喘息、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这些症状在夜间和清晨可能更为明显。当哮喘发作时,肺部听诊可以听到明显的哮鸣音,而在病情缓解后,哮鸣音会明显减弱或消失。

体格检查:在哮喘发作时,儿童的呼吸和心率可能会增快,肺部可闻及局部或散在的哮鸣音。如果合并感染,还可能听到湿啰音。

家族史和过敏史:哮喘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果家长有哮喘病史,儿童的发病率会大大增加。此外,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也是诊断哮喘的重要参考因素。

辅助检查:为了进一步确诊哮喘,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系列辅助检查。这些检查包括肺功能检查、X线检查、过敏原筛查、支气管镜检查等。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儿的气道气流受限的可逆性,而X线检查则可以观察肺部的情况。过敏原筛查有助于确定儿童是否对某些物质过敏,从而避免接触这些物质以减少哮喘的发作。支气管镜检查则可以更直接地观察气道的情况,有助于诊断哮喘。

请注意,哮喘的诊断需要专科医师根据上述几点综合判断评估,家长切不可仅仅根据孩子有咳嗽、气喘等表现就简单地认为孩子患有哮喘。如果孩子出现类似哮喘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7. 儿童哮喘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尽早、长期、持续、规范和个体化治疗。

8. 哮喘如何规范治疗?

答:规则用药:哮喘患者可以使用抗炎药物与平喘药物来减轻症状,并减少哮喘的发作频率。常用的治疗哮喘的糖皮质激素药物有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等。平喘药物则包括β受体激动剂、白三烯受体阻断剂以及口服茶碱类药物等。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医嘱使用药品、剂量和时长,不要随意更改或停药。

适当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减轻哮喘的症状有很大的好处。患者平时应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长期坚持可以增强体质,促进疾病的好转。但运动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过度,避免诱发哮喘发作。

调控情绪:情绪稳定也有助于病情的治疗。患者应学会缓解压力,加强信心,不要过于紧张,避免精神上的刺激。平时可以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听一些轻快的音乐,时刻让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

远离过敏原:哮喘患者应尽可能避免接触引发哮喘发作的诱因,如花粉、动物皮毛、烟雾、粉尘等。如果哮喘是由过敏引起的,应尽快脱离相应的过敏原。经常接触身体的毛巾、床单等物品应经常清洗。

定期随访:哮喘患者需要定期随访,检查病情变化和药物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医院复诊时,要进行肺功能检测,如果肺功能正常,才能逐渐减药或者停药。

综合治疗:哮喘的治疗需要综合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平喘药物、抗过敏药物等。非药物治疗则包括避免诱因、加强锻炼、调节心态等。

总之,哮喘的规范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预防和避免哮喘发作的诱因,以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

9. 喘和哮喘有什么区别?

答:喘和哮喘在医学上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如下:

性质:喘通常指的是一种症状,即呼吸急促,甚至鼻翼煽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而哮喘则是一种疾病,是“支气管哮喘病”的简称,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

病因:喘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剧烈运动、风寒、痰浊等。而哮喘的病因则更为复杂,可能包括家族遗传、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皮毛等)、气候变化、情绪变化等多种因素。

症状:喘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可能伴有胸闷、喘息等症状。而哮喘的症状则更为多样化,包括夜间咳嗽、反复喘鸣和胸闷、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因多种因素而加剧。

治疗:喘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可能包括休息、深呼吸、药物治疗等。而哮喘的治疗则需要长期、持续、规范和个体化的治疗,包括使用平喘药物、抗炎药物、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总结来说,喘和哮喘在性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喘是一种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而哮喘则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需要长期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如果出现呼吸急促或哮喘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10. 儿童哮喘,等孩子长大了会不会自愈?

答:儿童哮喘在孩子长大后是否会自愈,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一方面,有观点认为儿童哮喘有一部分是可以自愈的。在儿童期哮喘患者中,有70%~80%的人在成年后症状可能不再反复出现,而30%~60%的人甚至可以达到哮喘完全控制或痊愈。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免疫系统的成熟,一部分儿童哮喘患者可能会逐渐减轻或停止哮喘的发作。

然而,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儿童哮喘疾病是不能自愈的。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主要由过敏体质诱发,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如果儿童时期的哮喘没有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发展为成人哮喘,并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气道重塑、通气功能受阻、肺功能受损等。

因此,对于儿童哮喘,建议家长进行及早的干预和治疗。这包括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控制、避开过敏原、进行适当的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通过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哮喘的症状,减少哮喘的发作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松林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东三街呼吸科二病区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