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凭感觉服药
很多患者没有不适症状时就自行停药或减量,认为没症状就是血压正常。实际上,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多数时候没有明显症状,但血压持续升高会默默损害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即使感觉良好,也可能处于高血压状态,需规律服药控制。
二、不定期监测血压
部分患者只在服药初期或感到不适时测量血压,之后便长时间不监测。血压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季节变化、情绪波动、生活习惯改变等,定期监测才能及时了解血压控制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压稳定达标。
三、忽视生活方式调整
一味依赖药物降压,却继续着高盐饮食、吸烟酗酒、久坐不动、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因素会抵消药物疗效,使血压难以控制。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
四、过度依赖保健品
有些患者轻信某些保健品能根治高血压,而放弃正规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保健品可替代降压药,盲目服用可能延误病情,导致血压失控,引发严重并发症。
五、自行增减药量或换药
看到血压降下来就擅自减少药量或停药,血压回升又自行加量或换药。这样会使血压波动过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降压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血压监测结果逐步调整剂量或种类,以达到平稳降压目的。
六、迷信“特效药”或“偏方”
一些患者四处寻找所谓能快速治愈高血压的“特效药”或民间“偏方”,往往这些药物成分不明,可能含有大剂量降压药或有害物质,不仅无法根治高血压,还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七、认为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部分患者急于求成,希望血压迅速降至正常范围。但降压过快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引发头晕、黑矇甚至脑梗死等严重后果。一般应在数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值,遵循平稳降压原则。
八、忽略药物副作用
服用降压药后出现轻微不适,如干咳、头晕、乏力等,就自行停药或换药,而不与医生沟通。其实很多副作用是暂时的,医生可根据情况调整药物或采取应对措施,若因噎废食,可能使血压失控。
九、单一用药或频繁换药
部分患者担心药物副作用,长期只服用一种降压药,血压控制不佳时才考虑联合用药;或短时间内频繁更换不同种类降压药。高血压发病机制复杂,单一药物往往难以有效控制血压,且每种药物起效时间不同,需耐心观察疗效,必要时联合用药。
十、年轻人不在乎高血压
有些年轻患者认为高血压是老年病,自己年轻身体好,不重视血压管理。实际上,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方式改变,高血压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患高血压若不及时治疗,同样会面临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风险,且病程更长,对生活质量影响更大,应早发现、早干预。
高血压患者要走出这些误区,树立正确治疗观念,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通过规范服药、定期监测、调整生活方式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健康生活。
(杨传考 台前县吴坝镇卫生院 普通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