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病”还需心药医?中医揭秘心悸的那些事儿

2023-12-13 17: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悸,这一常见症状,自古以来便受到中西医双方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一种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更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预警信号。在中医的视角下,心悸不仅是一种“心病”,更是体内气血阴阳失衡的外在表现。本文将深入探讨心悸的中医认识、病因、治疗方法以及日常调护,以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导。

一、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心悸,中医古籍中常称之为“惊悸”或“怔忡”。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类似心悸症状的记载,如《素问·举痛论》中提到:“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这揭示了心悸与心神不宁、气血紊乱的密切关系。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进一步明确了惊悸、心动悸等病证名,并详细阐述了其病因和治法。

二、心悸的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心悸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体虚久病:素体虚弱,久病失养,或劳欲过度,导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从而引发心悸。

饮食劳倦:嗜食肥甘厚味,煎炸炙燸,或过度劳累,伤及脾胃,生化之源不足,心血虚少,心失所养,进而出现心悸。

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

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质,亦可引起心悸。

三、心悸的中医治疗

针对心悸的不同病因,中医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补血养心:适用于心血不足的患者,表现为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淡、脉细弱。常用中药方剂如甘麦大枣汤、归脾汤等,以补气养血,安神定志。

滋阴清热:适用于阴虚火旺的患者,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常用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的药物治疗,如天王补心丹等。

温补心阳:适用于畏寒肢冷、心悸气短、脉细弱的心阳不足患者。运用温养心阳、养心安神的药物治疗,如参附强心丸等。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在温阳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行气和利水药物,适用于心阳不振、水湿内停的患者。

活血化瘀、清热化痰:根据病情需要,还可采用活血化瘀或清热化痰的方法,以疏通心脉,改善心悸症状。

此外,中医理疗如针灸、按摩等也是治疗心悸的有效手段。针灸治疗常选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膻中、足三里等穴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心悸。

四、心悸的日常调护

除了药物治疗外,心悸患者的日常调护同样重要。主要包括:

保持情志调畅: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

生活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饮食有节: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低脂、低盐饮食,忌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适当体力活动: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

保暖措施: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特别是季节交替时更需注意。

五、结语

心悸作为一种常见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治疗方法也因人而异。中医通过辨证施治,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心悸的日常调护同样重要,只有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调适、生活作息调整等多种手段,才能有效缓解心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面对心悸这一“心病”时,我们不仅要寻求“心药”的治疗,更要注重身心的整体调和。通过中医的智慧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为患者点亮一盏健康的明灯,照亮他们走向康复的道路。

(李伟 罗山县楠杆镇中心卫生院 中医科 中医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