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血压用药全解析:避免常见误区

2024-03-21 08:3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高血压,也称为高血压症,是一种慢性疾病,指的是在没有外在因素影响下,血压持续升高到140/90 mmHg或以上。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合理用药对于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然而,在高血压的用药过程中,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将对这些误区进行详细解析,并提供科学的用药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高血压。

 误区一:不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不可或缺。许多患者错误地认为,只要按时服药,就可以随意饮食和缺乏运动。实际上,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对于控制血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确做法:

- 采用低盐低脂饮食:高盐饮食会增加血容量,进而升高血压。建议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6克以内。同时,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钾、钙、镁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 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降低血压。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前应进行充分的热身,避免剧烈运动。

-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过量饮酒则会直接升高血压。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 学会减压,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也会影响血压。可以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误区二: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高血压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但有些患者会因为症状缓解或担心药物副作用而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这种做法极其危险,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正确做法:

-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要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 定期监测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及时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方案。

- 了解药物可能的副作用:任何药物都可能有副作用,但大多数副作用是可控的。患者在出现不适时应及时咨询医生,不要自行停药。

 误区三:迷信“纯天然”或“无副作用”的药物

有些患者倾向于选择所谓的“纯天然”或“无副作用”的药物,认为这些药物更安全。然而,任何药物都有可能产生副作用,而且“纯天然”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

 正确做法:

- 选择经过科学验证的药物:无论是传统药物还是新型药物,都应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应选择经过科学验证的药物,不要轻信广告宣传。

- 了解药物的成分、作用机制、可能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在服用任何药物前,患者应详细了解其成分、作用机制、可能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做到心中有数。

-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误区四:忽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高血压患者往往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的风险。有些患者在服用其他药物或补充剂时,没有考虑到它们可能与降压药发生相互作用。

 正确做法:

- 在开始服用任何新药物或补充剂之前,先咨询医生或药师:医生或药师会评估新药物与现有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确保用药安全。

- 告知医生你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非处方药、草药补充剂等,医生会综合考虑这些信息,调整用药方案。

- 定期进行药物审查:随着病情的变化,用药方案可能需要调整。定期进行药物审查,确保药物组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误区五:只关注血压数值,不关注整体健康

高血压患者往往过分关注血压数值,而忽视了整体健康状况。血压控制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关注血脂、血糖等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

 正确做法:

- 综合管理心血管风险:除了控制血压,还要关注血脂、血糖、体重等指标。通过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措施,综合管理心血管风险。

- 定期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肾功能、心电图等项目,全面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

- 与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确保全面控制心血管风险。

 结语

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医生和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通过避免上述常见误区,患者可以更安全、有效地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用药是高血压管理的两大基石。希望本文能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大家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李静 荥阳市人民医院 药学部)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