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冠心病治疗新进展:药物治疗与介入手术的比较

2023-12-20 19: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我国,每10秒钟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而冠心病作为其中的“主力军”,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冠心病的治疗手段不断更新,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是目前最主要的两种治疗方式,它们在治疗机制、适用情况和效果等方面各有特点。
 
药物治疗:基石与全程陪伴
 
一、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贯穿于疾病管理的始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他汀类药物,像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不仅能降低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水平,还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减少斑块破裂引发的心血管事件。β受体阻滞剂,例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进而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硝酸酯类药物,比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可迅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快速缓解心绞痛发作。
 
1.药物治疗的优势
 
药物治疗适用范围广泛,无论是病情较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还是因身体状况不佳、存在手术禁忌证而不适合手术的患者,都能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发展。药物治疗操作相对简单方便,患者只需按时服药,无需承受手术带来的痛苦和风险,并且医疗成本相对较低,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此外,药物治疗还能对全身血管系统产生作用,不仅能改善冠状动脉的状况,还能预防和治疗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
 
2.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万能。对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如狭窄程度超过70% - 90%)的患者,单纯依靠药物往往难以有效改善心肌供血,症状控制效果有限。长期服用药物还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溃疡,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肌肉疼痛等。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对药物的依从性较差,不能按时按量服药,这也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二、介入手术:快速疏通的利刃
 
介入手术的主要方式及原理
 
冠心病介入手术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常见的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球囊扩张术是将带球囊的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狭窄部位,通过球囊充气膨胀,撑开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流。但球囊扩张后血管容易出现弹性回缩,再狭窄率较高。支架植入术则是在球囊扩张后,将金属支架放置在狭窄部位,支撑血管,保持血管通畅,显著降低了再狭窄率。对于一些严重钙化病变,还会采用旋磨技术,利用高速旋转的旋头将钙化病变旋掉,为后续支架植入创造条件 。
 
2.介入手术的优势
 
介入手术能迅速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濒死心肌,大大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介入手术属于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创伤小、恢复快,患者住院时间短,能较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
 
3.介入手术的风险与局限
 
虽然介入手术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仍存在一定风险,如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穿孔、夹层,以及术后急性血栓形成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但长期服药也增加了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此外,介入手术费用相对较高,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能是较大的负担,而且介入手术只能解决局部血管狭窄问题,对于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或多支血管病变,效果可能不理想 。
 
三、药物治疗与介入手术的综合应用及选择策略
 
在临床实践中,冠心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轻(小于50%)、症状不明显的患者,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通过药物控制危险因素,延缓病情进展。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到50% - 70%,且患者有明显的心绞痛症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介入手术。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应尽快进行介入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同时配合药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各有优劣,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为冠心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陈建涛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血管二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