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袋里的“交通堵塞”:脑动脉瘤的危机与应对

2023-04-08 15:4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脑动脉瘤的危机

脑动脉瘤,也被称为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脑血管疾病。它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形成的瘤状突起。脑动脉瘤就像脑袋里的“不定时炸弹”,平时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破裂,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脑动脉瘤破裂的危害:

高死亡率:脑动脉瘤破裂后的死亡率高达30%~40%。

严重后遗症:幸存者可能遗留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起病急骤:脑动脉瘤破裂往往起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需要及时救治。

二、脑动脉瘤的形成原因

脑动脉瘤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

先天性因素:血管壁发育异常,存在薄弱点。

动脉硬化:动脉壁弹性减弱,承受血流冲击的能力下降。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导致血管壁损伤。

吸烟、酗酒:不良生活习惯加速血管老化。

遗传因素:有家族动脉瘤病史者风险增加。

三、脑动脉瘤的应对

1. 早期发现

定期体检:特别是40~60岁的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

警惕症状: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视力下降、眼睑下垂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精准诊断:通过脑血管造影(DSA)、头颅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检查确诊。

2. 合理治疗

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而定,主要包括:

药物治疗:适用于较小、无症状的动脉瘤,主要通过控制血压、防止出血等措施稳定病情。

降压药:如尼莫地平、氨氯地平等,用于控制血压,降低出血风险。

抗纤维蛋白溶解剂:如氨基己酸、氨甲环酸等,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

介入治疗:通过微导管技术,将弹簧圈、支架等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使其闭塞,达到治疗目的。

优点:创伤小、恢复快,适合高龄、体弱或动脉瘤位置较深的患者。

缺点:费用较高,对复杂动脉瘤可能不适用。

手术治疗: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颈部,阻止血液流入动脉瘤,防止其破裂。

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传统方法,复发率低,但手术风险较高,恢复时间较长。

载瘤动脉闭塞术:在特殊情况下,如动脉瘤无法夹闭时,可选择闭塞载瘤动脉。

3. 预防再发

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

定期复查:治疗后应定期复查,监测动脉瘤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或新发的动脉瘤。

四、总结

脑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通过早期发现、合理治疗和预防再发,可以有效降低脑动脉瘤的危害。因此,提高公众对脑动脉瘤的认识,加强健康教育和定期体检,对于降低脑动脉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脑动脉瘤患者而言,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建议,是战胜疾病的关键。同时,家属和社会也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重拾生活的信心。

(杨超锋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第九九〇医院 神经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