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血管“地震”——破裂之危
脑血管,就如同人体头部的一条条“生命之河”,源源不断地为大脑输送着氧气与养分,维持着大脑这个人体“司令部”的正常运转。然而,在某些突发状况下,脑血管会如同遭遇了一场“强震”,发生破裂,这便是极其凶险的脑血管破裂事件,医学上也常称之为“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旦脑血管破裂,血液会不受控制地涌入周围脑组织,形成血肿。这血肿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方面,它直接挤压脑组织,使局部的神经细胞因受压而受损,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患者可能瞬间出现肢体偏瘫、言语不清、甚至昏迷等症状;另一方面,破裂血管周围的血液成分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进一步损伤脑血管和脑组织,导致病情急剧恶化,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
二、介入治疗登场——微创“奇兵”
在应对脑血管破裂这场危机中,介入治疗宛如一位身披铠甲的“微创奇兵”,挺身而出。相较于传统的开颅手术,介入治疗最大的优势在于创伤极小,它无需大开颅骨,而是通过人体自然的血管通道,将精细的医疗器械送达脑血管破裂部位,进行精准修复,大大减少了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为患者争取更多的康复机会。
三、介入治疗“武器库”——神奇器械大揭秘
(一)微导管与微导丝
这是介入治疗的“排头兵”,微导管纤细如发丝,却有着超强的柔韧性与操控性,能够顺着人体血管蜿蜒前行,精准地抵达脑血管破裂处。微导丝则如同“引路人”,为微导管开辟道路,引导它避开血管的“九曲回肠”,顺利到达目的地。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凭借精湛的技艺,在X射线影像的辅助下,操控微导管与微导丝相互配合,一步步深入脑血管迷宫。
(二)弹簧圈
当微导管精准定位到破裂的脑血管部位后,弹簧圈就要登场发挥“堵漏”的关键作用了。弹簧圈通常由特殊的金属丝制成,具有记忆形状的特性,医生通过微导管将弹簧圈推送至出血点,弹簧圈在瘤腔内或破裂血管处会自动盘绕、展开,形成一个紧密的金属网状结构,就像用钢筋混凝土“封堵”漏洞一样,将破裂的血管口牢牢堵住,阻止血液继续外流,为后续的修复争取时间。
(三)支架辅助栓塞系统
对于一些复杂的脑血管破裂情况,如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出血,支架辅助栓塞系统就派上大用场了。支架就如同在血管内搭建的一座“桥梁”,它撑开血管,一方面为弹簧圈提供支撑,防止弹簧圈移位,确保栓塞效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支架可以改变局部血流动力学,减少血液对破裂部位的冲击,降低再次出血的风险,为受损血管的修复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四)液体栓塞剂
液体栓塞剂是介入治疗中的又一“得力干将”,它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顺着血流到达一些细微、不规则的血管破裂处。一旦注入,液体栓塞剂会迅速在局部固化,像胶水一样将出血点黏合起来,填补那些弹簧圈难以完美覆盖的微小缝隙,与弹簧圈协同作战,实现更彻底的止血效果。
四、介入治疗实战流程——争分夺秒的救治行动
(一)术前紧急评估
当患者被紧急送至医院,怀疑脑血管破裂时,医生会立即启动快速评估流程。首先,通过头颅CT快速判断出血的部位、大致出血量以及血肿的形态,这一步就如同战场上的“侦察兵”,为后续的作战方案提供关键情报。接着,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因为任何一项指标的波动都可能影响病情走向。同时,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信息,确保手术方案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二)手术准备
时间就是生命,在完成评估后,介入手术室迅速进入“备战”状态。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建立静脉通道,确保药物能够快速输入;对手术部位进行严格的皮肤消毒,防止术后感染;调试好介入治疗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让它在手术中能清晰地呈现脑血管影像,为医生操作提供精准导航。
(三)精准定位与栓塞
患者被送入介入手术室后,手术正式开始。医生在DSA的实时影像指引下,操控微导管与微导丝,从患者的股动脉或桡动脉等血管穿刺处小心翼翼地进入,沿着血管一路“长途跋涉”,最终精准定位到脑血管破裂处。随后,根据破裂血管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如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有条不紊地进行栓塞操作,将出血点牢牢封堵,整个过程犹如一场在显微镜下进行的精细“刺绣”,每一针每一线都关乎患者的生死存亡。
(四)术后监护与康复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术后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严密监护。医护人员会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等,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脑血管痉挛、再出血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同时,随着患者病情稳定,康复团队也会适时介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言语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身体机能,重返正常生活。
五、介入治疗后的挑战与应对——一路守护康复
(一)脑血管痉挛风险
介入治疗后,脑血管痉挛是一个常见且棘手的问题。由于手术操作、血管内血液成分变化等因素,脑血管可能会出现持续性收缩,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再次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为了预防和应对脑血管痉挛,医生会在术后早期为患者使用一些解痉药物,如尼莫地平,通过静脉滴注或口服的方式,舒缓血管平滑肌,减轻痉挛程度。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颅内压等指标,确保脑血管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灌注状态。
(二)再出血隐患
尽管介入治疗已经对破裂血管进行了有效封堵,但仍存在一定的再出血风险。这可能与患者术后血压波动、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因此,术后对患者血压的控制尤为关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血压控制目标,通常将血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且略低于正常水平的范围,避免血压过高导致已封堵的血管再次破裂。同时,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时调整抗凝药物的使用剂量,确保凝血与抗凝处于平衡状态。
(三)康复之路漫漫
脑血管破裂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尤其是对于那些出现肢体偏瘫、言语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的患者。康复训练需要患者、家属以及康复团队的共同努力。在康复初期,患者可能连最基本的抬手、抬脚动作都难以完成,但随着坚持不懈的训练,肢体的肌肉力量会逐渐恢复,运动协调性也会逐步提高。言语康复训练同样如此,从最初的单音节发音,到能够连贯地说出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无数的汗水。康复团队会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度,不断调整训练方案,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助力他们重新拥抱生活。
在脑血管破裂这一突发灾难面前,介入治疗以其微创、精准的特性,为患者开辟了一条紧急“补天”之路。虽然这条道路充满挑战,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护人员的悉心守护以及患者与家属的积极配合,越来越多的患者有望战胜病魔,重拾健康人生。
(杨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介入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