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作为一种由A群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其独特的体征和临床表现,成为了医学领域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索猩红热的“独特体征”,揭示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与治疗策略,以及与其他相似疾病的鉴别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猩红热概述
猩红热,全称为Scarlet Fever,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该病多发于儿童,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品、食具等间接传播。猩红热具有潜伏期短、起病急、症状明显的特点,其临床表现以高热、咽峡炎、皮疹和脱屑为主要特征。
二、猩红热的“独特体征”
猩红热的“独特体征”主要体现在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上,这些体征不仅具有高度的辨识度,还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
1. 高热
猩红热患者起病急剧,常出现突然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并伴有畏寒、头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高热是猩红热的典型体征之一,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2. 咽峡炎
猩红热患者常伴有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伴有脓性渗出液。扁桃体红肿,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咽峡炎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是细菌侵入体内的重要途径。
3. 皮疹
皮疹是猩红热最具特征性的体征之一。皮疹通常在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出现,首先出现在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呈弥漫性鲜红色,细小密集,触摸时有沙纸感。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腹股沟等地方,皮疹往往更加密集,并可能出现少量出血点和明显的横纹线。皮疹消退后,患者常出现脱屑现象,尤其是躯干和四肢部位。
4. 杨梅舌
猩红热患者发病初期,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杨梅舌是猩红热的典型体征之一,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5. 帕氏线
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腹股沟等地方,皮疹往往更加密集,并可能出现少量出血点和明显的横纹线,称为“帕氏线”。帕氏线也是猩红热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6. 环口苍白圈
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环口苍白圈”。这一体征有助于与其他皮疹性疾病进行鉴别。
三、猩红热的发病机制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该细菌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污染的食品、食具等途径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咽部和扁桃体等部位繁殖,引发咽峡炎。随后,细菌释放的红疹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皮疹。红疹毒素还能导致皮肤血管充血、水肿和上皮细胞增生,从而形成典型的猩红热皮疹。
四、猩红热的临床表现
猩红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以高热、咽峡炎、皮疹和脱屑为主要特征。
1. 前驱期
猩红热的前驱期通常持续1~2天,主要表现为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
2. 出疹期
出疹期是猩红热的主要发病阶段。皮疹通常在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出现,首先出现在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呈弥漫性鲜红色,细小密集,触摸时有沙纸感。患者面部普遍潮红,但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圈。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腹股沟等地方,皮疹往往更加密集,并可能出现少量出血点和明显的横纹线。
3. 恢复期
恢复期是猩红热的最后阶段。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开始出现脱屑现象。脱屑通常从面部开始,然后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脱屑时间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随着皮疹的消退和脱屑的出现,患者的体温也逐渐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如头痛、咽痛等逐渐减轻或消失。
五、猩红热的预防与治疗
猩红热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其预防与治疗同样重要。
1. 预防策略
(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和污染物,定期清洁和消毒环境。
(2)避免接触传染源:避免与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不要共用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
(3)加强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细菌滋生和传播的机会。
(4)接种疫苗:虽然目前尚无针对猩红热的疫苗,但接种A群链球菌疫苗可以降低链球菌感染的风险。
2. 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高热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2)抗菌治疗:猩红热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因此抗菌治疗是关键。首选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疗程通常为7~10天。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其他抗生素。
(3)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咽痛者可给予含漱剂或润喉片;高热、头痛者可给予解热镇痛药等。
(4)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和挤压病变部位。脱屑期可涂抹润肤霜或凡士林等保湿剂,促进皮肤愈合。
六、猩红热的并发症
猩红热若不及时治疗或病情严重,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1. 化脓性并发症
包括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这些并发症多由细菌侵入周围组织引起,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2. 中毒性并发症
包括心肌炎、心内膜炎等。这些并发症多由细菌毒素引起,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在治疗猩红热的同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心脏功能变化。
3. 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在病后2~3周出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这些并发症多由免疫反应引起,需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七、猩红热的鉴别诊断
猩红热的症状与其他一些疾病相似,如风疹、麻疹、药疹等。因此,鉴别诊断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1. 风疹
风疹的皮疹呈斑丘疹状,分布均匀,全身症状较轻。而猩红热的皮疹呈弥漫性鲜红色,细小密集,全身症状明显。此外,风疹患者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明显,而猩红热患者则无此体征。
2. 麻疹
麻疹的皮疹呈斑丘疹状,颜色较猩红热皮疹淡,且出疹顺序为先耳后、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至躯干和四肢。麻疹患者常伴有眼结膜炎和口腔麻疹黏膜斑等体征。而猩红热患者则无此体征。
3. 药疹
药疹是由药物过敏引起的皮疹,其形态多样,可伴有瘙痒和全身症状。但药疹患者通常有明确的用药史,且皮疹分布和形态与猩红热皮疹不同。
八、猩红热的季节性与流行特点
猩红热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流行特点。该病多发于春冬季节,可能与这两个季节的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有关。此外,猩红热在托幼机构、学校等儿童集中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因此,在这些场所应特别加强防控措施。
九、结语
猩红热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独特体征”不仅具有高度的辨识度,还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通过深入了解猩红热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与治疗策略以及与其他相似疾病的鉴别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同时,加强公共卫生应对和社会宣传也是防控猩红热的重要手段。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卢亚芳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