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关键要点

2024-06-11 11:2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各类脑血管疾病中,急性脑梗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一旦发病,每一秒都至关重要,而溶栓治疗是目前救治急性脑梗死的关键手段之一。了解其关键要点,对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救治、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意义重大。

时间就是大脑:抓住黄金治疗时间窗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这是整个治疗的关键前提。目前,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一般是发病后的3小时内,不超过6小时。之所以强调时间,是因为脑梗死发生后,脑部组织因缺血缺氧开始坏死,每延迟一分钟进行溶栓治疗,就会有大量的神经细胞不可逆死亡。

以一位65岁的患者为例,他早上起床时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的症状,家人发现后立即送往医院。到达医院时距离发病已经2个小时,如果能在接下来的2-3小时内完成各项评估并进行溶栓治疗,患者恢复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反之,若超出时间窗,溶栓治疗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而获益则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引发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严格的适应症筛选: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溶栓

并非每一位急性脑梗死患者都适合溶栓治疗,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且严格的适应症筛选。首先,患者年龄一般要在18岁以上。其次,发病时间必须明确且在规定的时间窗内。此外,患者的症状要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表现,比如突然出现的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口角歪斜等。

同时,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检查排除溶栓的禁忌证。像近期有过重大手术、外伤、脑出血病史,或者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等情况,都不能进行溶栓治疗。例如,一位患者虽然发病时间在时间窗内,但他一个月前刚做过开颅手术,这种情况下,即使患者和家属强烈要求溶栓,医生也不能贸然进行,因为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极高。

精准的评估: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在决定为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前,精准的评估不可或缺。这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既往的疾病史、用药史等。同时,要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肢体肌力、感觉功能等,以准确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也是评估的重要环节。头颅CT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医生排除脑出血,因为如果将脑出血误诊为脑梗死进行溶栓,后果不堪设想。此外,有时还需要进行头颅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脑梗死的部位、范围等信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例如,通过头颅MRI检查,医生可以发现一些早期的脑梗死病灶,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溶栓以及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剂量。

药物选择与剂量把控: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尿激酶等。不同的药物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例如,阿替普酶相对来说溶栓效果较好,但价格较高,且对使用时间窗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求更为严格;尿激酶价格较为亲民,在一些基层医院应用相对广泛。

在药物剂量方面,必须严格按照患者的体重等因素进行精确计算。剂量过小,可能无法达到溶栓效果;剂量过大,则会增加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以阿替普酶为例,一般的推荐剂量是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其中10%在最初1分钟内静脉推注,其余90%在随后60分钟内持续静脉滴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如年龄、身体基础状况等,对剂量进行微调,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溶栓后的密切监测:防范并发症,助力康复

溶栓治疗后,并非意味着治疗的结束,而是进入了另一个关键阶段——密切监测。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因为溶栓后,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波动,过高的血压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而过低的血压则可能影响脑部的血液灌注,加重脑梗死。

同时,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变化,如肢体活动、言语表达、意识状态等。如果患者在溶栓后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可能提示溶栓失败或出现了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处理。此外,还需要定期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早期发现是否有脑出血等并发症。例如,一位患者在溶栓后2小时,突然出现头痛加剧、呕吐、意识不清等症状,医生立即为其进行头颅CT检查,发现出现了脑出血,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了更严重后果的发生。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每一个关键要点都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和预后。作为患者和家属,了解这些要点,在发病时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全社会也应该加强对急性脑梗死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重获健康生活。

(王羽蓁 永城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