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过程中,输血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挽救了无数生命。然而,很多人存在误解,认为输血越多病情恢复就越快。事实上,输血有着严格的规范与要求,并非多多益善。了解科学的输血知识,对患者治疗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输血背后的奥秘。
一、血液的构成及其作用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包含多种蛋白质、电解质、凝血因子等物质,承担着运输营养物质、代谢废物以及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等重要任务。血细胞则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白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能够抵御病原体的入侵;血小板则在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当血管受损时,它们能迅速聚集形成血栓,阻止出血。
二、正确认识输血治疗
输血在多种情况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救命作用。比如,严重创伤导致大量失血、手术过程中出现大量出血、因疾病引发的严重贫血或凝血功能障碍等。以创伤急救为例,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能导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及时输血能够补充血容量,维持器官的正常灌注,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但输血绝非毫无风险的“万能疗法”。一方面,输血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溶血反应等。发热反应是输血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多由致热原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过敏反应则可能表现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另一方面,输血还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尽管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筛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显著提高,但仍无法完全杜绝感染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疾病的可能性。
三、为何输血并非越多越好
1.加重心脏负担:过量输血会增加血容量,给心脏带来额外负担。对于心功能不佳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这种负担可能导致急性心力衰竭,引发呼吸困难、肺水肿等严重后果。
2.免疫功能抑制:大量输血可能抑制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这是因为输入的异体血液中的免疫活性细胞可能干扰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降低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3.电解质紊乱:库存血中含有大量枸橼酸盐,大量输血可能导致枸橼酸盐中毒,引发低钙血症,导致患者出现手足抽搐、心律失常等症状。此外,库存血中的钾离子浓度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大量输入库存血可能导致高钾血症,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
四、科学输血的原则与方法
1.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医生在决定是否给患者输血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血红蛋白水平、失血速度等因素。一般来说,只有当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一定标准,且出现明显的贫血症状或因失血导致生命体征不稳定时,才会考虑输血治疗。
2.成分输血: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注。例如,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主要输注红细胞;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输注相应的凝血因子或血小板。成分输血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成分输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3.自体输血: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以在术前采集自己的血液进行储存,以备手术时使用。这种方法既可以避免异体输血带来的风险,又能解决部分患者因血型特殊而难以找到合适血源的问题。自体输血主要包括术前预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和回收式自体输血。
五、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和医护人员都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反应。患者如出现寒战、发热、皮疹、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在输血前要严格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血型以及血液制品的信息,确保输血安全。同时,要严格控制输血速度,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心功能状况调整输血速度,避免因输血速度过快而导致不良反应。
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挽救生命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我们应正确认识输血,树立科学的输血观念,严格遵循输血指征,合理选择输血方式,确保输血安全。只有这样,才能让输血治疗真正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吴梦冉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输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