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居家测血压:这些常识你必须知道

2025-01-17 09:5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健康管理的时代,高血压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慢性疾病。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2.45亿,然而,许多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与控制并不理想。家庭血压监测作为高血压管理的重要环节,不仅能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血压数据,还能让患者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从而积极参与治疗。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居家测血压的相关常识。 

一、正确认识血压测量的重要性 

血压是反映心血管健康的关键指标。高血压常常悄无声息,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心脏、大脑、肾脏和眼睛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家庭血压监测就如同一位贴心的健康管家,能够及时发现血压的异常波动,帮助患者在血压失控前采取有效措施。研究表明,规律的家庭血压监测有助于提高高血压的诊断准确性,优化治疗方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选择合适的血压测量工具 

1. 类型选择:目前市场上的血压测量工具主要有电子血压计和水银血压计。水银血压计准确性高,但操作复杂,需要专业培训,且含有汞,对环境有污染。电子血压计使用方便,测量迅速,能自动显示结果,更适合家庭使用。推荐选择经过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其测量结果最为准确。手腕式和手指式血压计因准确性欠佳,一般不建议使用。 

2. 品牌与质量:选择知名品牌的血压计,确保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购买时,要检查产品包装是否完整,配件是否齐全,有无质量合格证。同时,可参考其他用户的评价和专业机构的测评。 

3. 定期校准:血压计使用一段时间后,测量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建议每年将血压计送到专业机构进行校准,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三、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 测量前准备:测量前30分钟内,应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喝咖啡或浓茶,保持情绪稳定。排空膀胱,安静休息5 - 10分钟,尽量选择在温度适宜的房间进行测量。 

2. 体位要求:选择有靠背的椅子,坐在桌前,双腿平放,脚跟着地。将上臂伸直,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高度,掌心向上。如果使用台式血压计,需将袖带平整地缠在上臂,下缘距肘窝2 - 3厘米,松紧以能插入1 - 2指为宜。 

3. 测量过程:按下血压计的开始键,待血压计自动充气、放气,测量过程中不要说话、移动身体或用力握拳。测量结束后,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数值。一般建议每次测量2 - 3次,间隔1 - 2分钟,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此外,通常多次测量血压时,以低值为准。但这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老年人需监测双上肢血压,并以高值为准。对于正常人而言,两上肢血压存在一定差异,正常情况下,双侧上肢血压差值在10mmHg以内。若差值超过20mmHg,应考虑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可能,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四、确定合理的测量时间 

1. 初诊患者:在开始治疗阶段,应每天早晨和晚上各测量一次血压,每次测量2 - 3遍。早晨测量应在起床后1小时内,服用降压药物和早餐前进行;晚上测量在晚餐后、上床睡觉前进行。连续测量7天,取后6天的平均值作为参考。

2. 血压控制平稳者:每周固定1 - 2天,在早晨和晚上进行测量,及时了解血压的长期变化情况。 

3. 特殊情况:如果出现头晕、头痛、心慌等不适症状,应随时测量血压,以便及时发现血压异常,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正确解读测量结果 

正常范围: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 - 139mmHg,舒张压60 - 89mmHg。若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就可诊断为高血压。 

注意波动规律:血压在一天中会呈现出一定的波动规律,通常呈“双峰一谷”的形态,即早晨6 - 10点和下午4 - 8点血压较高,夜间血压较低。了解这一规律,有助于判断血压是否异常。

不要仅凭一次测量结果判断:血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情绪、运动、饮食等,可能会出现暂时的波动。因此,不能仅凭一次测量结果就判断血压是否正常,需要多次测量,综合分析。 

六、记录与分享测量数据 

做好记录:准备一个血压记录本,详细记录每次测量的日期、时间、血压值、心率以及测量时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事件。这些记录不仅有助于患者自身了解血压变化,也能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分享数据:定期将血压记录带给医生,让医生全面了解血压控制情况。同时,患者也可以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血压数据,获得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居家测血压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手段,正确的测量方法和合理的监测频率对于准确了解血压状况、控制高血压病情至关重要。希望通过以上介绍,大家能够掌握居家测血压的常识,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记住,健康始于每一个小小的行动,从正确测量血压开始,让我们迈向更健康的生活。

(王闯胜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 介入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